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有人把退休后的生活搬到国外,还过得挺舒服。
格鲁吉亚,一个很多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地方,怎么成了他们的首选?
签证放开了,中国人一下多起来
2023年9月以后,格鲁吉亚宣布对中国公民免签30天,消息一出,机票搜索量翻倍。
有些60岁以上的旅客直接订了单程票,带上退休金和身份证,踏上了飞往第比利斯的航班。
机场那边没多复杂,入境卡填写简单,工作人员态度也不冷,落地后只需提供回程证明或财力材料,大部分人顺利入境。
一位广州的退休工程师说,“我就带了房本复印件和两万人民币,十分钟就放行了。”
第比利斯的街道不宽,老城区基本保留着苏联时期的痕迹,房子斑驳,但街角咖啡馆不少,不少中国游客一开始是来看风景的,后来打听起租房价。
市中心的老房子月租约合人民币800到1200元,公寓带厨房、暖气,有的带阳台。
“跟国内县城价格差不多,还能看雪山。”江苏退休教师李某这么说。
大巴进山很方便。巴统、库塔伊西等地也有人尝试过去考察。
政府官网没有对外国人定居的限制,短期多次入境的人选择在邻国亚美尼亚“绕一圈”,又回来续签。“两天签证重置,像刷卡一样。”
更吸引人的,是语言问题不大。
年轻人普遍会说英语,老年人也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受歧视。
一位杭州大妈住旅店期间,说中文都能叫人帮忙买菜,主要靠“比划”和手机翻译。”
格鲁吉亚人待人方式不冷漠,愿意搭理人。
房东态度也不差,很多人是把自己家的空房腾出来租,客人如果长期住,会送菜送花,甚至邀请参加家庭聚会。
一位深圳大叔住了三个月,竟然被房东介绍亲戚来教格语,还分文不收。
日常开销真低,三千块能撑一个月
在格鲁吉亚生活,不需要特别富裕,一份菜饭加饮料,约15格鲁吉亚拉里,合人民币约40元。换算一下,“和在杭州吃一顿快餐差不多,但分量是双倍。”
超市物价基本稳定,鸡蛋1.8元人民币一斤,番茄、黄瓜不到2元一斤,牛奶约3.5元/升,面包0.5元一个。
公交车单程约30格币,约合人民币7元,从市中心到近郊森林公园,不用换乘。
房租方面,若不住市中心,租金还能更低。
有退休老人找到了带小菜园的独栋房屋,每月租金700元人民币,水电杂费加起来不超过200元,冬天供暖靠电暖气或小型锅炉。
医疗问题是大部分人关心的,格鲁吉亚私立诊所多、挂号不难。
一次普通感冒看诊加药约50元。
大医院也接受外国人挂号,但慢性病治疗需自费。
“花得起,但不建议生。”,在地旅居人提醒新来的老人保持健康,不要指望医保报销。
最关键的是安全。街头治安良好,小偷少见,晚上九点后依然有老人散步。
当地人喜欢弹琴唱歌,很多广场都有音乐表演,中国人驻足观赏,没人驱赶。“这里没有保安赶人。”
有人担心语言不通无法就医,那就找懂英文的志愿者,或付点小费请邻居代为沟通。
已经常驻的国人组了微信群,互通信息、互帮互助,除了日常开销便宜,当地银行开户也不麻烦。
中国护照带翻译件就能办理储蓄账户,利率略高于国内,手续两小时搞定。
而退休金不受限制,国内养老金照常发放,不影响国外消费。
山海之间,生活慢,人也慢
到了格鲁吉亚,有一个地方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去——巴统。
这座城市靠近黑海,气温比第比利斯更温和。
7月的中午,阳光强但不毒,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海边成排的松树掩着红色屋顶,远处就是白色雪峰。
有人一住就是一年半,租的是老房子,阳台能望海,每天买菜、做饭、散步,一样不落。
菜场不大,但货品新鲜,摊主不吆喝,也不砍价,写明标价,自己选、自己称。
“一块钱买两根黄瓜,摊主还笑着说送颗洋葱。”外地人看不懂字,就拿手机拍照问群里,半小时内就有人解答。
节奏慢体现在所有地方,超市收银员从不催人快点,排队的人也不着急。
公交司机停车时,还要跟路边小店老板打招呼,市政工人修井盖,干一上午也没人催进度。
这和国内高节奏生活截然不同。
有刚退休三个月的前国企干部,一语不发坐在海边整整一下午,他说在北京三十年,没这么沉静过。
退休人群在这边几乎成了景色的一部分。
每天上午十点后,靠海栈道上坐着十几张熟脸,有带小狗的,有穿羊毛背心的,也有拄登山杖的,没人说话,偶尔点头致意,再各自沉入海浪声里。
除了大城市和海滨,一些人还去山区探了生活可能性。
比如米茨赫塔,原是格鲁吉亚的古都,人口不到一万。房子依山而建,石板路通往山间修道院,租金便宜,环境好。
生活慢,但也有实际问题。
比如,语言问题在小城会变严重。去银行、诊所,如果没人翻译,交流很难。“有时比划了半天,最后人家直接写个数字给你。”这时候,靠的是提前查资料和微信群互助。
气候虽好,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应。
冬天山区降雪量大,行动不便,有人因为感冒反复发烧,最终还是搬回市区。“图清净可以,但年纪大了不经折腾。”
不过整体来看,大部分人都适应得快。每天不用上班,不用抢地铁,不用担心快递,生活就变成了散步、晒太阳、吃水果。
格鲁吉亚人对外来者很包容,即使不太懂中文,也愿意多聊几句。
“有热情,不带防备。”这是许多长期旅居者的评价,生活慢,节奏慢,人也自然放得开。
政策走向,格鲁吉亚到底稳不稳?
很多人担心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政策会不会变。
这几年全球移民政策变化大,有的国家前脚免签,后脚收紧。
格鲁吉亚对中国人免签能维持多久,从目前的官方消息看,中格关系稳定,签证政策公开透明。
2024年5月,中国与格鲁吉亚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内容写明——每次入境最长30天,180天内累计不超过90天。
不过,有的人靠“出境再入”方法,每半年循环一次,仍能长期待着。
关键是,格鲁吉亚没限制外来人租房、消费或临时生活,即使入境时间到了,也会提前提醒或宽限处理,态度不生硬。
还有一点,大多数中国人,带的是退休金、养老金来消费,属于对当地有利的消费群体,这类群体往往被宽容对待。
医疗政策没本地人专属,也没有必须购买商业保险的强制条款。
有人选择每次自己付费,按次结算,若担心费用太高,也可在国内办好海外保险再出发。
目前格鲁吉亚经济还在转型阶段,靠农业、旅游、葡萄酒产业为主,政府鼓励外来投资和人口流入。
是否能长期定居,是另一回事。
现在要取得格鲁吉亚永久居留,需在本地合法居住满十年。
期间如想申请临时居留卡,有一套流程,需提交租房合同、银行流水等材料,“有规矩,但不难走。”
生活节奏再慢,也免不了被现实敲打。
有人丢护照,有人碰车祸,还有人语言不通被诊所误诊,旅居养老并非天堂,也有不便和尴尬。
不过多数人清楚目的——“只想找个花钱少、心安稳的地方,把余生过得轻松点。”格鲁吉亚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一顿饭能吃饱,一床被能睡暖,一杯酒能暖心。
政策走向是否会变,要看国家间关系和经济走向。
从格鲁吉亚政府的姿态看,还在主动向东看,试图扩大和中国的旅游与经贸往来。
目前,中国护照含金量高,格鲁吉亚官方发布的免签政策中,明确列出中国为首批“优待国”。
这一点,体现在出入境效率、通关便利上。“甚至连边检官员都会说几句中文。”
生活在别国,必须接受本地规则,也不能用国内标准来要求一切。
真正能适应下来的,往往是那些不追求奢华、能接受变化、善于自理的人。
格鲁吉亚算不上发达,也算不上富裕,但它干净、安静、不贵,不刺激、不压迫、不拥挤,足够了。
参考资料:
《格鲁吉亚地理情况简介》驻格鲁吉亚经商参处·2016-09-14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格鲁吉亚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