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崭新的客运大楼玻璃锃亮,自动门却从未开启;耗资千万的体育馆草坪修剪整齐,看台上却空无一人?在黑龙江绥化,一座耗资3600万元建设的东城客运站,自2015年竣工后便陷入沉睡。十年间,市民仍在破旧老站忍受拥挤,而百米外的新站成了城市最昂贵的"摆设"。
触目惊心的闲置案例
绥化东城客运站的现状令人揪心。透过紧锁的玻璃门,能看到候车大厅的地砖光洁如新,电子显示屏保持着出厂设置,安检设备连保护膜都未撕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客运站墙体斑驳,候车室座椅破损,乘客不得不在马路边等候长途汽车。
人民日报调查显示,该客运站日均设计客流量达5000人次,实际老站日均接待仅1800人。更讽刺的是,新站选址距老站仅1.2公里,却因周边配套设施未完善,导致客运公司拒绝搬迁。3600万财政资金换来的,是十年间累计超600万的维护费用和市民持续的出行不便。
全国"沉睡工程"图谱
绥化并非孤例。海南儋州3亿建成的体育中心,承办完2015年省运会后便大门紧锁;河南南阳投资4亿的植物园,因远离城区导致年游客量不足设计容量的5%。审计署2022年报告披露,全国闲置扶贫项目涉及资金超23亿,这些"沉睡资产"每年产生的维护费用相当于新建20所乡村小学。
梳理这些案例可发现三大症结:规划阶段盲目追求"高大上"导致客流量预估失真;建设过程缺乏跨部门协调埋下运营隐患;更有些项目为应付考核仓促上马,竣工即意味着任务完成。某地发改委官员坦言:"报项目时把可行性报告写成'可批性报告'已成潜规则。"
全流程监管失灵解剖
绥化客运站的命运早在审批阶段就已注定。交通规划专家指出,该站可行性研究将"城市东扩"作为核心依据,却未同步规划公交接驳和商业配套。建设期间又因财政压力缩减预算,导致地下停车场等关键功能被砍。
更荒诞的是运营权之争。建成后交通局认为应由城建局管理,城建局则以"客运属交通业务"推诿,这种扯皮持续到2023年仍未解决。类似情形在多地重演:广东某市文化馆因"文旅局和教育局都说不归自己管",开放三年即闭馆。
破局关键:从"建完不管"到"终身追责"
深圳的实践提供了改革样本。该市建立的"公共设施阳光监管平台"要求,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公示从立项到运营的全流程数据,系统自动对使用率低于60%的项目亮黄牌。2021年以来,已有7个部门的12名责任人因项目闲置被追责。
根本之策在于建立三大机制:将设施使用率纳入官员离任审计;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场馆能耗;开通"闲置设施举报直通车"让群众监督。唯有形成"谁的孩子谁抱走"的问责闭环,才能杜绝"建时轰轰烈烈,用时无声无息"的怪象。
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于钢筋水泥的体量,而在于服务群众的温度。当我们在追问3600万换来什么时,更该思考如何让每分财政资金都听见百姓回声。您所在的城市有类似"沉睡工程"吗?欢迎留言曝光,让我们共同守护纳税人的每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