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晚,歌手杨宗纬在西宁“动听音乐超级Live演唱会”上意外跌落两米高舞台,瞬间将现场的狂欢气氛凝固。事件起因是演唱《越过山丘》时,舞台机械后退导致杨宗纬踩空。目击者称其疑似头部着地后短暂昏迷,演出随即中断,杨宗纬被紧急送医。主办方上海动听音乐随后致歉,并表示杨宗纬腰部扭伤。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它再次将演唱会舞台安全管理与应急机制的深层缺陷暴露无遗。
杨宗纬的意外,是国内演唱会安全隐患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从升降台骤降致艺人受伤,到看台玻璃纤维刺伤观众,乃至更早的Beyond黄家驹坠台悲剧,都指向了舞台技术保障与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漏洞。尽管《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其在现代复杂舞台技术面前的“政策空档”日益凸显。例如,对舞台机械装置的强制性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和认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许多大型舞台搭建仅依赖内部验收,缺乏外部专业监督。舞台技术人员的资质培训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针对复杂机械操作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往往未能达到国际演出行业如德国或英国的严格要求。
构建“零风险”舞台,需要一场由内而外的安全体系重塑。首先,技术保障需实现革命性升级。这包括引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舞台结构应力、机械运行轨迹、电力负载等关键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并启动多重安全互锁机制。例如,在艺人移动区域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确保舞台机械与表演者之间始终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踩空”等低级失误。其次,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必须被纳入责任体系。舞台搭建和机械操作人员作为直接执行者,其专业资质和持续培训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舞台搭建资质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培训无效案例”的风险,导致部分从业者技能不足。应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强制性的舞台技术工人认证制度,并建立严格的定期复训和考核机制。同时,保险公司应深度介入,通过提供高额演出安全责任险,倒逼主办方和承建方提升安全投入,而非仅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赔付。
此外,监管部门的角色需从“审批者”向“全流程监督者”转变。除了事前审批,更应加强事中突击检查和事后严格追责,对舞台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公开透明地公布事故调查结果和责任追溯情况。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舞台安全认证体系,如德国的UVV BGV C1标准或英国的HSG195指南,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舞台安全设计、搭建、运营及应急标准。艺人团队也应在演出合同中明确安全条款,并委托独立安全顾问参与舞台检查,共同监督演出安全。
演唱会是艺术的盛宴,不应成为生命的赌注。杨宗纬的意外再次警示我们,舞台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深度联动与持续投入。唯有将艺人安危和观众生命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全面升级行业标准,填补政策空档,并建立起“零容忍”的安全文化,才能让每一次“越过山丘”的歌声,都真正响彻在安全无虞的舞台之上。让安全成为舞台的底线,而非侥幸的赌注,这是对所有热爱音乐的人,最庄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