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张国焘想回国,请求中央给予补助,毛主席:做到这点可考虑

admin 2025-07-10 16:44 爱电竞介绍 123

你能想象吗?曾经权倾一时、手握十万大军的红军大佬张国焘,最后竟然在异国他乡的疗养院,孤苦无依地冻死!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多少人名垂青史,而张国焘这一路跌宕起伏的经历,仿佛一场活生生的“人走茶凉”大戏。是什么让这位风光无限的红军领导,被历史铡刀毫不留情地推入了绝境?张国焘叛党出走后,究竟经历了怎样荒诞又凄惨的人生?背叛究竟是谋算,还是无奈,还是只是一场意外?今天,我们撕开历史的重重帷幕,来看看这位“叛将”的结局究竟启示了中国人什么。

张国焘和毛主席,这两位曾并肩作战的战友,怎么就突然成了各自为营的对头?说到底,这事还得从1935年的懋功会师说起。一个主张红军“北上”,另一个死活要求“南下”,表面上争的方向,实际争的是领导权。可以说,这场“路线分歧”根本就是“老大之争”。你别看当时中央红军只剩两万多人,张国焘手里却捏着五六万铁杆,气焰不小,摆明了要翻天。张国焘的算盘很简单:红军“南下”,他就有更大机会当老大;一旦北上到陕北,就彻底成了边缘人。可老毛眼明心狠,瞅出门道,悄悄带队北上,直接让张国焘玩了个“空城计”。这下张国焘急了,自己拉伙计“另立中央”,还嫌不够闹大,连革委会的大旗都举出来了。看似气势汹汹,其实他这招到底能撑多久?可惜故事还远没结束,到底鹿死谁手,得翻后面那一页才知道。

故事发展到这会儿,可不仅仅是“谁更牛”的权力较量了。红军内部被撕裂,张国焘自立山头,终究还是失去人心。许多骨干看他是吃里扒外,慢慢都开始排挤。南下战略一塌糊涂,红四方面军屡战屡败,连自己人都不挺他。这一茬比“甩锅”还快,前一秒还是中央大佬,后一秒就成了众矢之的。普通战士当时也是心里没底,人们私下议论:“这张国焘,到底安什么心啊?”有人说他是想报一箭之仇,有人说不过是草包误国。但真相往往比谣言还狠。1936年,别看张国焘灰头土脸解散了自己的“山寨中央”,可他并没真心悔改。直到西路军全军覆没,精英损失殆尽,这才把本就摇摇欲坠的张国焘彻底推向绝路。老百姓对他失望透顶,那股归队的念头也越来越淡。你说张国焘到底算是机关算尽,还是自断前程?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西路军的覆灭对于红军和张国焘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表面上风平浪静,党内开大会批他,外面看似还给了他一口饭吃,他依然是某地的代主席。但事实的暗流早已在数万人的流血牺牲中悄然涌动。受创最深的张国焘仿佛成了孤岛,虽然被安排了职务,却无人理会;外面风光,内心如冰。他的“资本”瞬间清零,支持者走的走、病的病。此时他面临的,不仅有来自中央的冷遇,更有红四方面军旧部的心灰意冷。可是,老张并没有沉下心来反思或者折返,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新东家”。 1938年,张国焘利用机会借着祭拜黄帝陵之名叛逃,投入蒋介石怀抱,一头扎进特务机构。身边人立刻变了脸色,昔日同僚对他啥评价?不是“叛徒”就是“饭桶”。本来以为傍上黄金大腿能混个好日子,没想到只是从人情冷暖的锅里跳进了利益算计的火里。戴笠、朱家骅等国民党高层一方面赏识他的背景,一方面根本看不起他这“逃将”,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也随着他的无能表现逐步降低。张国焘受尽白眼,在军统系统里混吃等死,业绩“交白卷”,私下被骂得狗血淋头。看上去张国焘又“有身份”,但实际已成烫手山芋,他的政治前途早就灰飞烟灭。你说,拿命换来的人情,值不值?靠着“卖密”保命过活的日子,还能撑多久?

命运玩笑开的最大,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张国焘以为自己能借“卧底老本行”混口饭吃,可天不遂人愿。1946年的好运气来到,他成了江西分署署长,终于能“风风光光衣锦还乡”。没想到,这一回,他竟摊上了老冤家王陵基做顶头上司。四川与江西的“恩怨局”,这二人是主角:当年红四方面军把王陵基打得落荒而逃,如今反被“王主席”穿小鞋,处处刁难。俗话说,冤家路窄,看谁先扛不住。张国焘最终熬不过,只能灰头土脸辞职,“当官梦”一场空。而张国焘接下来的命运更是跌到谷底——他带家人跑到上海,创办刊物,却赶上了大撤退,被迫去了台湾。结果还没坐热,台湾当局就把他安身的小楼强行征用,张国焘求爷爷告奶奶都没用。被赶出来的落魄,连哭都哭不出来。“金轮换银刀”,他本想靠炒黄金翻身,结果又把积蓄赔了个精光。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妻子因车祸成了残疾。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红军巨头,竟落到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步。他的求生欲望没丢,抓住了一根美国送来的“救命稻草”。美国人为求了解中国共产党,先后数十次登门,张国焘不得已卖情报为生。这时的他,彻底进入了“卧底二号”变成“线人”的尴尬角色。故事走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一切只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吗?

暂时靠美方的救济金稳住了家人的生活,张国焘心里却清楚,自己只不过是在风雨飘摇里勉强苟活。1958年,他不断给新中国写信,恳求政府“网开一面”,还顺便要点补助。可别以为他想洗心革面——实际上是两头押宝,想得还挺美。不过,毛主席给出的条件很直接:“割断和美国人的联系,再说支助。”可张国焘做不到,情报贩子不止要养家,更要保命。此后他心灰意冷,带家人转投加拿大多伦多,依靠当地老人救济金度日。看着自己远在国内的红军战友一个个风生水起,张国焘这边却每况愈下。到了1977年,年逾八十的他突发中风,彻底瘫倒在床。老婆因车祸变成残疾,身边连个照料的人都没有,只能无奈地找老朋友蒋经国求救。生活的窘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得到的一万美元支票撑了两年多,最后还是在加拿大疗养院中无人问津地冻死,悲剧收场。事后,他的家人竟还得再次给台湾写信,才勉强把他安葬。这种凄凉,谁看了不觉得唏嘘?

细数张国焘的起起落落,你会发现:有些人以为自己是棋手,最聪明,实际只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卒子。曾经挥斥方遒,他妄图挑战权威,抢占山头,却忘了大浪淘沙,潮水退去才见真章。别人靠信仰、靠意志写下自己的历史,他却靠算计和机巧换来“叛徒”二字挂身。有人说他可怜,可惜可悲。可你往深处看,坏的风评不是凭空而来,一个又一个选择、一次又一次背叛,最终把他推到家破人亡、长眠异乡的结局。倒不是老百姓心硬,世道无情,而是时代本就不会为走歪路的人哭泣。你说张国焘“聪明”?的确,他足够聪明,把路越走越窄。要说他坚韧,他倒确实顽强,忍辱偷生也能熬几十年。可惜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后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坟在哪。现在一些人总喜欢标榜“现实一点”,仿佛站在谁身边就能占大便宜。可历史偏不惯着这种人。要真说张国焘“能屈能伸”,那怕不是“能卖能叛”。这样的“软骨头”,最后落得个无依无靠的下场,真应该好好“表扬”一下他的精明和远见。

有人说,张国焘一生是典型的“聪明自误”,但也有人觉得,权力斗争本来就是你争我抢、胜者为王。那他最后落魄而死,是自作自受,还是被大势所逼?如果人在权力和信仰、利益和大义之间还真能两头押宝,那为什么历史总是记住那些“赌对了的人”?你怎么看?觉得张国焘的结局算不算时代对背叛者的最好回应?留言说说你的观点——你会如何选择?

上一篇:包子铺老板是“红色特工”,建国后继续潜伏19年,后来如何
下一篇:百看不厌的架空历史热门爽文合集,情节刺激,让你熬通宵!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