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客说
上周五公募销售费率新规征求意见稿一出来,讨论度直接拉满。
新规的核心在于降低基金费率,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长期面临的高成本、利益冲突和非理性交易等痛点。
尤其是赎回费率的调整很关键:除了原来的 7 天赎回费,又加了两档 :
持有 7-30 天要收≥1%,持有 30-6 个月要收≥0.5%。
这么看来,很多债基可能要面临一波考验了。
主动债基的危机感
为啥要单独聊公募债基呢?因为其 “大客户” 是机构。
机构资金为啥偏爱公募债基?俩主要原因 : 投资和避税
相比机构自己直接投资债券要交超 3% 的增值税,买公募债基则享有免税优势。
也正因如此,公募纯债基金里超 7 成客户都是机构。
不过这次新规冲击的,不是机构为了避税买债基的需求;
而是影响了它们用债基做 “短期交易” 的需求。举两个短期交易的常见场景大家就懂了:
一是流动性的管理:比如机构手里有笔理财资金,还没找到合适的债券;
就先买流动性好的债基过渡,等要用钱应对客户赎回了,就会把资金赎出来。
二是不太上台面的“甩锅操作”:比如机构预判债券要跌,或者刚跌就抢先大额赎回,就会加剧债基净值波动;
相当于用短期交易把风险甩给了债券基金本身和没赎回的持有人。
但现在新规一出来,就意味着主动债基的短期赎回成本增加了。
本来债基近年收益就一般,假如短期交易也不像之前那么玩的转,机构持有公募债基的顾虑当然也就增加了。
比如今天是费率新规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利率债绿一片;
很难说是不是有机构资金提前撤退先做观望?
不过相比认为费率新规会对债市形成利空,其对于公募固收更可能是一场深刻的 “资金迁徙和产品结构重塑”。
毕竟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到其他产品脸上。
哪些固收产品或受益?
目前来看此次短期赎回费率增加后,公募债基规模最容易受影响的应该还是主动的纯债基金。
如果说6个月0.5%的赎回费,作为配置股票的主动权益产品还能硬扛的话;
对于收益本身就一般的纯债基金来说确实有些勉强了。
大致看了一下目前公募规模最大的10只纯债产品,机构资金存在感非常的强;
相比起来那些本身设置了固定持有期的长期配置型债基机构占比就明显低的多,其规模迁移的担心可能相对也会少一些。
所以后续费率新规进一步演绎下,我们可以对非持有/锁定期纯债基金的机构规模变化保持关注。
此外要是新规真落地了,机构的钱大概率会找 “替代品”。
要同时满足 “能短期交易” 和 “能免税”,公募最靠谱的替代选项就是债券 ETF。
这类产品不受新规赎回费的限制,而且在二级市场交易很活跃,大资金进来出去都方便。
要是机构特别看重 “随时能用钱”,货币基金和同业存单基金,说不定也能分到一杯羹。
除了产品,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也同样受益;
毕竟此次费率新规确确实实对于公募债基的短期交易套利行为有打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