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街头,路灯打在积雪未化的路边,远远传来一阵呼啸的寒风。黑龙江的小城里,公交车开过两站只停一回,乘客稀稀落落地、像证据标本一样各自蜷缩着。车窗上结着霜,站牌也冷静地斜立着——厂区的大门早就锁了,但田里的麦子、养殖场的棚子却还算热闹。内蒙古的草原此刻安静,只有民宿老板在流量平台上研究下期宣传文案。这,是“收缩型城市”的现场。如果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此刻你会做什么决定?坚持,离开,还是等机会下一个拐点?
最近,“收缩型城市”这个词在我的评论区成为了热搜。一份关于城市发展新政出来后,留言区瞬间分成了两派——一边是忧心忡忡:“我们是不是‘降级’了?”另一派则表示淡定:“干嘛非往负面想?”现实里,大家关心的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自己家的未来。我看到不少人把文件解读为某种名单划分,有的甚至用“经济‘黑名单’”来形容。但就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证据逻辑才是解题钥匙。
先说这个“文件”到底怎么回事。很多关注城市排名的朋友,喜欢用“上不去、下不来”论城市命运。但新出台的高质量发展意见,其实是在给各地明确发展方向和角色定位。顶级都市圈明确了三个,“经济极点”,世界级城市群那种。第二梯队也亮了身份牌,没开玩笑,成渝和长江中游直接被钉号了。你问第四极?对不起,短期内不会有。读完这份文件,不难发现: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格局定型期,再靠搞扩张就能逆袭,已经是过去时了。政策很冷静,没给谁泼冷水,但也没鼓励幻想。
你说省级副中心能不能搞?有条件才行。部分地区像洛阳被赋予了省级管理权,是为了缓解“大省会吸虹”问题,不是想让每个地级市都变成小北京。财政、人口、地理基础都是硬指标,该调整的就得调整,甘肃青海想培育副中心,难度比做喜欢的菜还大——条件还没到,不是政绩拖延症。
更值得冷静的是下面的细节:现实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清楚写着,我国149个地级行政区人口收缩,超过四成。而且东北、华北,是收缩“重灾区”——有人说那是“没发展好”,但数据告诉我们:收缩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空心化和人口流失,跟你家是哪省关系不大。
产业空心化就像老工业厂房里空荡荡的车间。很多收缩城市当年靠矿产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撑腰,后来资源枯了、水泥厂不需要那么多人,环保压力上来,房地产也过气,支撑没了。人口外流就跟着来了——没人,哪来的税基?财政收缩,医院、学校甚至垃圾清运都得精打细算。这种公共服务“减配”你我都见过:比如乡镇学校合并、医疗科室删减、公交减少班次。它不是谁的错,是城市瘦身期的“必经之路”。
还有一个常被曲解的点:高铁加速发展“虹吸”。大家以为高铁能带来繁华,“你看东京大阪新干线”,但真相是高铁让小城更容易被邻近省会吸走资源和年轻人。日本当年的“大阪效应”本来要分散人口,到头来反而帮东京霸占了人才。高铁很“铁”,人的选择却比铁轨灵活得多。
鹤岗被反复提,有人说“全国会鹤岗化”,其实鹤岗只是财政收缩的样本,不是下沉城市的最终归宿。2021年底,鹤岗财政重整,无奈压缩开支、暂停招聘,这并不代表所有收缩型城市都会用这个剧本。不少地方政府其实更像是“断臂求生”——有的压缩机关岗位,有的干脆把村镇合并,给公共服务扎束腰带。
文件也给出了解决思路:调整基础设施布局、动态优化公共服务,合理重组行政区划。可能你所在的县城以后会跟隔壁合并,也许你家附近的乡镇学校会换址。这不是削减存在感,而是把有限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产业,活得“小而美”,比做“大而虚”要靠谱。
举个“非虚构案例”——黑龙江的几个地市,人口收缩的同时,农业和生态经济成了新宠。粮食生产、冷链农产品,反而更适合低密度发展。内蒙古的草原城市,旅游和清洁能源成新增长点。收缩型城市不是“末班车”,是换条道走,“不是每天都开盘,但总有新玩法”。
专业一点说,“收缩型城市”的标签只不过是城市化下半场的地理现象,不是负面标签,也不该拿来自我贬值。反倒是很多城市只有真正认清自身定位,激活特色产业,才能在人口收缩大背景下实现新平衡。你让我给个建议?我职业病犯了,只能说:各有利弊得自己称秤,没法一刀切。
讲到个人选择,那些在资源和产业扎了根的——比如家族做现代农业的,在黑土地能踏实干活,不说逆天富贵,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家乡情结,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基因的一部分”。但如果你是小镇做题家,追求大机会、强资源,那往省会或新一线流动就是理性选择。继续呆在人口收缩的城市会面对公共服务收缩、就业机会有限,这不是你不努力,是地理环境在劝你“别死磕”。
至于房产,如果是自住,也别天天想着房价,住得踏实就行。如果投资——别指望未来能像一线城市那样随手赚一波,人口流出城市,房子流动性和溢价能力都差,“小心别被自己忽悠了”,房产不是彩票。
最后绕个专业的弯:收缩型城市不是坏事,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正常分流。城市也好,个人也罢,关键在于看清趋势、做好规划,而不是盲目恐慌或自欺欺人。城市的价值,可能不再是拼规模,而是拼特色。而你的价值,也不该让外部标签定义。我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掂量利弊,还是给出一个疑问——你,准备好在下一个路口做什么选择了吗?
这里没有答案,只有证据和现实。你怎么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