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杭州西子湖畔,空气中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副院长朱琏,被一纸急召,火速赶往。她可是针灸疗法实验所的所长,对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早有耳闻。
4月13日深夜,朱琏终于抵达杭州,她的下榻之处,与主席所在的刘庄不过咫尺之遥。第二天,也就是4月14日上午,她便与毛泽东主席见了面。两人一开口,就直奔主题:针灸与中医,到底该怎么发展?
毛泽东主席,他可不是个外行!虽非医科出身,却广泛涉猎医学书籍,对医理自有独到见解。他高度赞扬针灸,称其为中医“精华中的精华”,更预言这门古老技艺,未来必将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他强调,中医传承千年,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得好好整理、深挖,把它的价值真正展现出来。话锋一转,主席也委婉地批评了卫生部,对中医的支持力度,着实不够。
他指出,虽然1954年7月后有所改善,但那股劲儿,还是差了点意思。毛泽东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自己都能去当卫生部长,来推动中医发展。他觉得,这更多是个“思想问题”,跟“懂不懂医”没多大关系。
其实,早在3月23日,朱琏就送了主席一本《新针灸学》。主席读得那叫一个认真,思考得也特别深入。这本书,无疑为他们接下来的深度交流,铺好了路,预示着一场关于医学理念的深刻对话,即将拉开帷幕。
1955年4月15日晚,刘庄的餐桌旁,气氛那叫一个轻松。朱琏受邀与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同席的还有江青、叶子龙、林克等一众重要人物。两位医生徐涛和洪敏也在场,更让这场饭局,添了几分医学探讨的色彩。
当晚,主席夹起一片猪肝,得意洋洋地放入口中。他幽默地说,医生们总拿胆固醇说事,不让他吃,自己“上了整整两年当”!今天,他要“开戒”了。这番话,透露出他对那些僵化医学建议,可不怎么买账。
毛泽东借此引申,谈到林伯渠的健康建议,也曾因为外国医学杂志的观点变化而调整。他指出,中外饮食习惯和体质差异巨大,我们老祖宗“缺什么补什么”的智慧,那可不是盖的!
他将烤馒头片夹给大家品尝,笑言“土面包比洋面包好”。这不仅仅是口味偏好,更是骨子里对本土经验的珍视和自信。主席还分享了自己的养生秘诀:他从不专门休养。
医生曾给他制定每天散步10分钟,最多25分钟的计划。结果呢?他第一天就走了3个多小时,还爬了山!他强调,身体锻炼得因人而异,硬性规定,那是行不通的。
饭后,主席点燃香烟,对医生提醒的“有害健康”一笑置之。他坦言吸烟难戒,但会尽量少吸,每天控制在10到15支。他还拿中国农民的普遍习惯举例,那意思就是:这不很正常嘛!
即使感冒初愈,他仍坚持晚间外出散步,步伐矫健,再次强调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毛泽东还指出,西医治疗感冒的方法相对较少,而中医则能开出各种不同的中药方子,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他批评西医对感冒多用阿司匹林、抗生素,质疑抗生素对“生物”人体的长期影响。这可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他对医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毛泽东还提出“外行监督内行”的观点。
他以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还得听观众的评价为例,强调医生治病,也得听听患者的说法。他倡导医学实践,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仅仅由专业人士说了算,病人才是最终的裁判。
晚宴上,毛泽东主席举杯,祝词异于寻常,他高呼“针灸万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祝酒,更是对针灸科学地位的明确肯定。他认为针灸才不是什么“土东西”,它就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他预见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广阔应用前景,并呼吁对其进行深入推广与研究。毛泽东将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针灸治病原理联系起来,眼光那叫一个长远。
他认为针灸研究能够推动医学理论改革,强调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互鉴与结合。同时,毛泽东主张中医经验的整理工作艰巨,必须要有西医的积极参与。
他认为单靠中医难以完成,只有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提升医学水平。在毛泽东主席的推动下,1955年下半年起,卫生部终于动起来了,开始组织学习班。
一批西医开始学习中医,国家计划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1955年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学习班,经过三年的学习,已有60名西医专门学习中医,即将毕业,这可是个大喜事。
全国范围内,学习针灸的西医人数已超过2500人。针灸所也已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学员大多是西医。曾有针灸医疗队被派往内蒙、西康等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送医上门。
全国27个省市大多已开展针灸工作,但农村地区的推广相对较少,主席对此十分关心。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针灸在各省市的推广情况,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不放过任何细节。
他还积极探讨针灸治疗癌症的可能性,对农村中针灸治愈腋下肿瘤的案例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赞同尝试用针灸治疗中西医无效的癌症患者,大胆创新。
但对子宫癌的针灸疗效则存有疑问,这体现了他务实的科学态度。当他被告知针灸治病不一定“病在哪里针哪里”时,毛泽东感叹道:“针灸大有名堂,毕竟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他还特别关注中医的国际传播。苏联曾派遣三位医学专家来华学习针灸,学习期为三个月。毛泽东详细询问了这些苏联专家学习针灸后的实践与研究情况,关心得不得了。
他对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效果尤为关心。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中苏医学合作,更预示着中医走向世界的广阔前景,这可是个大战略!
毛泽东主席认同朱琏关于卫生部工作“定盘珠”变为“算盘珠”的比喻。他指出卫生部曾经的被动局面,从“拨也不动”到“一拨就动”,这可不行。
他将卫生部的被动延伸到“除四害”等领域,鼓励所有同志共同努力,“拨动算盘珠”,推动卫生事业主动发展,不能再守株待兔了。1958年4月,毛泽东在广州视察。
朱琏和洪敏再次受召,在广州“小岛”4号楼会见,江青也在场。这次会面再次强调了毛泽东主席对医学事业的持续关注,他的心思,一直都在这上面。
同年10月11日,毛泽东做出明确批示,要求中央发文,各地党委转发卫生部报告。他限定两年内,必须培养约2000名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这可是个硬指标。
他始终认为中医的推广发展是一件大事,将中国医药学誉为“伟大的宝库”,强调应努力发掘和提高,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民族的瑰宝,必须重视。
毛泽东主席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独特理念与实践,展现了一位领袖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医学蓝图的宏伟构想。他不拘泥教条,不盲从西方,那股子自信劲儿,让人佩服。
他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展现出务实而前瞻的精神。他不仅在个人养生上挑战陈规,更在国家层面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国际化,眼光独到。
从一片猪肝的餐桌哲学,到对卫生部工作的战略部署,毛泽东主席对中医药的远见卓识,不仅使其在国内得到空前重视,更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一位伟人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