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点相似之处
其实,傅作义和白崇禧挺像的,这三方面还真挺相似的。
其一,两人都出自保定军校,白崇禧属于第三期,傅作义则是第五期,也就说傅比白崇禧年轻,是他的学弟。
其二,两人都是各自阵营里的核心人物(或者说副手)。白崇禧在桂系里地位绝对是第二把手,而桂系的老大则是李宗仁,所谓“李白”嘛。
傅作义归属晋系,而瓢把子则是阎锡山的手下。尽管到后期,傅作义实际上算是脱离了晋系,但大家习惯还是把他归在阎锡山的阵营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崇禧和傅作义,两人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其三,这俩人都算是国军里的顶尖好手。虽然说国军里名将特别多,比如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啥的,但可惜大部分都像流星一样短暂。最具代表的嘛,得说刘峙,他也是蒋介石五虎将之一,可到了后头,居然变成了人人嫌弃的“草包将军”。
傅作义和白崇禧,从刚露头到最后落幕,一直都是声名显赫的。这么厉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觉得,这就是那句老话说的“环境造就论”在作怪。两人不但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子弟,反而是各自阵营里的核心骨干,军事上唯一的支柱。要想在这掺杂勾心斗角的局势中存活下去,还得拼尽全力拼命努力。
打个不太合时宜的比喻,刘备手底的关张赵,为啥那么厉害、那么勇猛?也没啥奇怪的,主要是刘备那几个人不多,几个人就能顶得住一大帮人,想偷懒都没得空儿,大家只能拼命干。这样一来,个人的潜力也就被挖掘得淋漓尽致了。
白崇禧和傅作义也是这个样子,别忘了,咱们不用跟刘峙比,他可是蒋介石的嫡系,一打出了名声,立马就能把功劳薄一放,悠然自得。可白崇禧和傅作义敢这么摆烂吗?不敢呀!要是他们也躺平,意味着桂系和晋系就得被吞掉了……
这也难怪,蒋介石感觉手底下有不少名将,但真正能挑大梁的,就只有杜聿明一个人。原因很简单:内部争斗太激烈,分裂得厉害,蒋介石又没办法把他们整合得紧紧的。
看到这儿,不禁心头一动,想问问:如果把傅作义和白崇禧摆在一块比,比谁更强呢?我觉得啊,得从两个角度来掂量掂量才行!
二、作战成绩谁更出色?
既然是名将,咱们第一要看他的军事本领——因为这个事太抽象了,就用作战成绩来说话,主要看看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毕竟,早期连刘峙都算个名将,那个时候的名头没啥意义,是真金要经过火炼才能显真。
咱先说傅作义,大家都知道平型关大捷吧,但还有个更早的战例,叫“百灵庙大捷”。这场仗是在1936年发生的,属于“绥远抗战”中非常有名的战斗。据事后统计,敌人被打死300,俘虏400,伤600,晋绥军伤亡也有300多。
光是这战损数字,就足以证明傅作义打得多漂亮了。蒋介石听了之后兴奋得直呼:“实为吾民族复兴之起点。”虽然他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百灵庙大捷”的重要性了!
傅作义的“绥远抗战”不仅是抗击日本入侵的首次成功夺回失地的战役,还对张学良产生了直接影响。1936年11月27日,他向蒋介石递交《援绥请缨抗敌书》,强调要坚持抗战,不要内战。蒋介石拒绝了他的请求,结果就在当年12月12日引发了西安事变……
在抗战期间,傅作义还率军收复五原城,成功反攻包头等地,这些战绩可都是硬核的表现。日军在他手里不但没占到便宜,反倒是屡次吃亏,损兵折将的情形屡见不鲜。
说到解放战争那段,傅作义的表现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清楚吧,咱晋察冀野战军在他手里可是吃了不少亏。直到朱老总一出现,局势才逐渐扭转——能请朱老总出面,也就说明傅作义的军事本事确实不俗。
再说白崇禧吧,在抗战期间他那表现挺两难的,比如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虽然赢得了不少喝彩,但真正展现威名的反倒是李宗仁,了解的人都知道,可惜大家很少提到白崇禧的参与。其实可以说,李宗仁的每一次指挥,多少都离不开白崇禧的幕后的支撑。
还有昆仑关大捷,白崇禧是最高指挥官,并亲自上前线督战和解决实际问题,“攻坚战过程中,被日军反斜面阵地大量杀伤,杜聿明无力解决,由白总指挥亲临一线,改变战术,先以攻占敌之两翼,再拆装炮弹运至,居高临下炮轰,给予日寇反斜面阵地毁灭性打击,最终全歼该日军。”
不过,大家更记住的还是杜聿明,这也让白崇禧挺尴尬的。周总理一句话就点透了:“白健生一辈子都自负,可偏偏只看眼前的事,在政治的天平上没啥远见。”
证据就摆在桂柳会战上,日军攻打的可是白崇禧的老家广西,可白崇禧却还在打小算盘,想着为了保存实力,拒绝和粤军配合。结果搞得桂军底层的将士们都气得不行,纷纷要求战斗,态度非常激烈,可他偏偏还在压制。没想到,这一盘小算盘,反而让日军援兵很快到了,白崇禧自己都傻眼了……
说到解放战争那阵子,白崇禧那种“只看眼前”的毛病表现得可真是淋漓尽致,搞得他也就没啥拿得出手的战果。唯一算得上有点希望的机会,就是把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给吃掉,可惜啊,虽然白崇禧手中资源丰富、优势不少,可最终还是败了个彻底……
现如今总结下来就很明显了,傅作义的战绩,明显比白崇禧强太多,尤其拿解放战争那段时间的成绩一对照,毫无疑问,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傅作义显得压倒性优势,碾压得不剩一点儿悬念。
三、盖棺定论谁更优?
要是把战绩的比拼看作是业务能力,或者说做事的水平,那么最终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在衡量做人这个方面。这个标准可是评价一位名将究竟厉害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德国的隆美尔,他因为反对希特勒,最终被后人所敬重。
在这方面,傅作义又一次远远胜过了白崇禧。
第一点:视野。傅作义之所以能甩开阎锡山,跟他的视野开阔有关系,因为他早就明白阎锡山和白崇禧,实际上都只是那种“只顾自己”的军阀眼光,其实蒋介石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傅作义最终选择和平起义的主要原因。
白崇禧那会儿也曾有过这个机会,实际上是在1949年4月,我方找中间人刘仲荣转告白崇禧:既然他喜欢带兵,将来可以请他继续指挥30万国防军(毛主席曾提及过)。
白崇禧听了,脸色不太好看,他不客气地答道:“他们(解放军)一定要过江,那就非打下去不可了,还谈什么?”
联想到白崇禧在“桂柳会战”中的惨败,何以被称作“小诸葛”呢?不得不承认,白崇禧确实挺有两把刷子,但一个“小”字,总觉得难以成就“大”。
第二点:懂得用人。说到这方面,傅作义明显比白崇禧强多了,像陈长捷、董其武、安春山这些人,都听从傅作义的调度。就是说,正是因为傅作义擅长用人,懂得识人,才成了领导一方的重要人物。
白崇禧嘛,已经认定了李宗仁,可偏偏又不听李的提醒,偏要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你说这人咋搞的?
关于白崇禧的死因,到现在还没有个准谱,没人能说个明白。和傅作义比起来,盖棺定论上,傅可是完胜,感觉就像两人不在一个档次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