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点名批评上海市委书记,华国锋:不要怕,打不倒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引入了军衔体系。在此体系框架内,那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建树卓越的将领们,均获得了他们应得的尊荣。截至1958年,共有57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荣获上将军衔,他们被誉为“开国上将”。
在这57位开国上将之中,苏振华同志是唯一一位曾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要员。今天,让我们一同追忆苏振华将军那传奇般的一生。
1912年,苏振华在湖南省平江县三墩戴家铺的贫瘠农家降生。早年,他无缘正规教育,自幼便跟随家人上山伐木、下田劳作。至二十年代末,农民运动在湘地掀起了一股浪潮,苏振华毅然加入了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果断地投身游击队,踏上革命道路。
1930年6月的一个清晨,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带领着37名少先队员,毅然踏入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自发报名投身红军。这位青年名叫苏七生。彭德怀见其聪颖机智,立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特意赐予他一个响亮的名字——苏振华。
苏振华年纪轻轻,却英勇无畏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即便遭受轻伤,他依然坚守阵地,不屈不挠。在中央苏区抵御敌人“围剿”的关键时刻,他的英勇行为尤为显著,因此荣获“三等红星勋章”。在随后的长征征途中,苏振华参与了攻克土城、娄山关、遵义城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为红军成功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步入红军大学,苏振华深切感受到自身在知识与文化上的不足。于是,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毛主席对这位来自故土的年轻战友亦感到由衷的赞叹,称他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范”。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之际,苏振华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的政治委员,与杨得志并肩作战,共同投身于邯郸之战。此后,他更担起了司令员的重任,与杨勇携手,在鲁西南战役中,成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紧接着,苏振华率领部队挺进大别山,指挥了高山铺之战,凭借部下的英勇善战,荣获了野战军颁发的勋章一枚。
邓小平对这位部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苏振华是“最杰出的征战型政工干部”。
建国伊始,苏振华同志肩负使命,毅然投身海军的伟大事业。1955年,他荣获上将军衔,荣耀跻身于开国将军的行列。
“务必研制出核潜艇,即便需耗时万载!”
1959年,庐山会议在那一特殊的时期,苏振华无奈之下,对尊敬的老首长彭德怀进行了批判,因而得以跻身中央军委委员及军委副秘书长的重要职位。同年,林彪接过了彭德怀的接力棒,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林彪掌权后,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将心腹李作鹏派往海军。李作鹏一到任,便对海军往昔的辉煌成就进行否定,并大力宣扬“突出政治”的理念。
在那个充满变局的年代,苏振华不幸遭遇了不公的打压,无端被扣上“彭黄漏网分子”和“邓小平安在海军的定时炸弹”的罪名。他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职位,更陷入了拘禁,个人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九一三”事件的落幕,苏振华重获了自由,并再次肩负起海军第一政委的重任,亲自指挥了西沙群岛的自卫反击战。
1975年伊始,苏振华光荣晋升为中央军委常委一职。
在这段时日,苏振华与江青、张春桥等人物有所往还。然而,在1976年4月,面对形势的严峻考验,他不得不违背个人意愿,对已故的首长邓小平进行了批判。
1976年秋季,在中央政府一举粉碎“四人帮”的英勇行动之后,一支以苏振华为领队的特派工作组被派往上海,以指导当地工作。苏振华被正式任命为上海市委的第一书记,他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成功地摧毁了“四人帮”在上海所建立的势力网络,为上海的局势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我们同样应倾注于华主席。我们要以追随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去拥护和追随华主席。”
1978年4月,南海舰队一艘驱逐舰不幸遭遇爆炸,最终沉没,这一事件令军队高层深感震惊。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对此直言其事,对苏振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苏振华内心深感不公,遂将此事上报给了华国锋。华国锋对苏振华表达了安慰之情。
“不要怕,打不倒。”
华国锋在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回国之际,宣告将于大连举办一场盛大的阅兵庆典。苏振华对此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支持立场。然而,按照既定的程序,海军理应将此事宜上报军委总参谋部。但苏振华坚持认为,鉴于该提议系军委主席华国锋亲自发起,故无需向军委层进行汇报。
海军司令萧劲光及参谋长杨国宇对此提出异议,于是将此事禀报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罗瑞卿便将此情况及时上报给邓小平。邓小平随即下达命令,终止了该次阅兵活动,并深刻指出:“这实质上是一场博弈。”
1979年1月,在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之际,苏振华再次面临了批评的考验。然而,仅仅相隔一个月,他于北京不幸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