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炒股的朋友们一觉醒来估计脑子就开始转,“央行之前明确提到要维护市场稳定,是不是牛市要来了?最近听说科技股又是主线,但上半年不少科技股都已经翻了几番,现在追还有戏吗?”别急,让我们一起把节后行情摸个清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普通股民究竟该怎么抓住这波机会。
先说说“政策底”。央行最近的三季度例会不光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饼,还提到股票回购增值再贷款等具体工具。这话什么意思?翻译一下就是:手里有一堆救市的操作随时可以摆上桌子,市场要稳,它保驾护航。这对散户来说,妥妥地装了个“安全气囊”。有人问,“那有了安全气囊是不是完全可以放心驾驶?”别急,虽然行情大跌风险小了,但还是得小心别开错了方向。
接下来是机构的观点。各路证券公司最近像打了鸡血一样,喊着“指数牛市来了”。中信证券早在几个月前就扔出论断,说四季度会迎来从题材股向核心资产的转移;中航证券更夸张,给出四季度“N”形震荡上行,最近这两个月就是上涨窗口期;甚至有数据爆料,11月上旬历史胜率高达100%。要知道这个数据拿出去炫耀,分分钟能成为饭桌上的K线神话。
但真正的难题来了,机构同意科技股是主线,可科技股的“硬件代表”上半年炒成了天价,感觉摸都摸不着。还追吗?这时候“内行人”的策略就有了变化,他们开始喊“高位换低位”。什么意思?你别再盯着那些已经涨飞的硬件,可以考虑还没怎么涨的潜力板块,比如存储芯片、AI+医药,还有人形机器人这些更有未来想象空间的科技分支。东吴证券甚至通过菜品打了个比方:之前一桌人围抢红烧肉,现在红烧肉都没了,还处于无人问津的清蒸鱼,才是隐藏的宝藏。
除此之外,节后还有一个“熵减”方向受到机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去找那些市场短期内很冷、库存高但未来可能被政策扶起来的行业。工业金属、小金属就是典型代表,比如铜价,节前已经有资金在偷偷布局,等国际需求复苏后上涨潜力比黄金还大。还有公用事业板块,这些股票跌起来让人心酸,但人家背后的逻辑稳得像铁板,后续有可能来个“填坑行情”,补上之前的遗憾。
如果你不喜欢刺激,想稳扎稳打,也可以看看红利风格的股票,它们总能让你在心态和钱包之间找到平衡。据说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依然具备吸引力,这些股票讲究的就是分红高、波动小,拿得时间越久越心安,绝对是花式迎合证监会口味的典型资产。
当然,这时候需要泼点冷水,别觉得政策加持、机构看好就能闭眼入场。上半年新增散户四百多万,但真正赚钱的比例不到20%。剩下那80%基本都是追涨杀跌的人,踩不对节奏,基本跟赚钱无缘。这也是为什么节后操作得讲方法,谨记三句话:别去追涨停跟风的股票,看看自己手里的有没有在低位科技、熵减行业和红利指数这些板块;盯着大盘成交数据,日成交量如果稳在万亿以上,市场资金进场足够坚决才有持续行情;最后,要记住仓位别压满,震荡期间总会有低吸机会。
总结一句话,节后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藏得越来越深了。央行的“安全气囊”提供了底气,机构的策略给了方向,但赚钱的核心还是要靠你自己“坐对位置”。对于普通股民来说,与其继续追高,不如静下心来找细分赛道里的低位机会,学着像个有经验的股民一样,靠策略去博得收益。
那么,你的操作策略是什么?你觉得科技股还能持续多久?或者你手里已经换了新的低位资产了吗?欢迎大家来三句五句互动聊聊,同时也别藏着掖着,把这些干货分享给你的“股市战友”,让这节后操作更稳一点,少走些弯路,也许就能在震荡中真赚到点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