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兄弟们,是不是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
大机构准备休假写总结了,基金经理们忙着保排名锁收益,宏大叙事讲了一年,耳朵都快起茧了。
这时候,市场里总有那么一群最不安分的资金,像一群精力旺盛又无处发泄的哈士奇,开始在角落里刨坑,试图刨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于是,一年一度的大型行为艺术——“寻找跨年妖股”,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这事儿吧,本质上跟投资没啥关系,它更像是一场混合了“行为心理学”、“社会学”和“草台班子神学”的大型社会实验。
你以为大家在选公司?
不,大家是在搞一场“金融造神运动”。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这场运动的标准流程,你会发现,这套路熟得让人想哭。
第一步,寻找“神体”。
这个“神体”不能是那种根正苗红、业绩优良、众人皆知的高富帅,那种大家伙没意思,请不动。
必须得是那种被遗忘在角落、长得歪瓜裂枣、甚至有点“黑历史”的“弃子”。
它的核心特征有三:首先,价格得便宜,最好十块以内,五块更佳。
为什么?
因为便宜,所以门槛低。
一块钱的门票,谁都买得起,方便乌泱泱的群众一起参与这场狂欢,人多力量大,共识才好凝聚嘛。
其次,身板得小,也就是盘子小。
道理跟推一辆QQ和推一辆重卡的区别一样,用不着多少力气就能让它飞起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得给它“开光”,也就是赋予一个“神性”,俗称“蹭热点”。
这个“开光”仪式就特别有讲究,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草台班子精神。
一家原本做三无产品的公司,突然发个公告说要研究量子力学;一个连年亏损的养猪场,突然说要进军AI大模型;一个卖钢琴的,突然宣布和机器人公司搞战略合作。
你仔细一看,合作协议可能就一页纸,研究团队八字没一撇,但没关系,人设先立起来。
故事讲得好,母猪能上树;题材沾得妙,垃圾变废为宝。
这就是“草台班子神学”的核心:不求实际拥有,但求概念沾边。
只要沾上了,就有了被炒作的“合法性”。
于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开始了。
最早发现这个“神体”并给它“开光”的资金,是第一批“祭司”,他们用真金白银画出第一个涨停板,相当于点燃了第一炷香。
香火一起,各路嗅觉灵敏的“信徒”(游资和散户)就闻着味儿来了。
大家一看,哟,这尊神“显灵”了!
于是纷纷跟进,第二个板、第三个板……股价K线图拉得像一根冲天炮。
在这个过程中,基本面是什么?
狗屁。
公司的质地怎么样?
谁在乎。
大家唯一的信仰就是:“我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
这背后的人性,实在是太值得玩味了。
它是一种典型的“赌场心态”和“彩票逻辑”的结合体。
因为股价低,所以单次下注的绝对金额小,很多人会产生一种“亏了就当买个教训,赚了会所嫩模”的幻觉,严重低估了概率风险。
而连续的涨停板,则像一台高分贝的宣传机器,不断刺激着场外看客的FOMO情绪(错失恐惧症),生怕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在这场游戏中被放大到了极致。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流动性相对枯竭、市场缺乏明确主线的年底。
这说明什么?
这是一种“资产荒”下的蛋。
当好的、确定性高的资产要么太贵、要么太少时,无处安放的钱就会变得焦躁,它们会主动去寻找能够承载其短期爆发力的“故事”。
所以,“妖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生态位的一种无奈填充,是主流叙事熄火后,旁门左道开始登台唱戏的必然结果。
它反映的不是经济的活力,而是资本的迷茫。
我们不妨来抛一个冷知识炸弹:A股历史上,那些曾经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的“妖股”,在喧嚣过后,它们的下场是什么?
我告诉你,绝大多数,在疯狂过后的三到五年里,股价能回到当初起涨点的,都算是业界良心了。
大部分的结局,是漫长的阴跌,或者直接奔着面值退市去。
所以,你以为你在半山腰上车是抄底,幻想着能坐到山顶,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列火车的终点站是悬崖。
你接过的不是财富的火炬,而是向下传递的炸药包。
所以说,参与这场“年度行为艺术”本身没有对错,它就是一场游戏。
但你必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你到底是来投资的,还是来赌博的?
如果是前者,请远离这些用PPT和一页纸公告堆砌起来的“神像”,它们的地基是流沙。
如果是后者,那也请记住赌场的第一铁律:永远不要爱上你的牌,并且要清楚地知道,音乐什么时候会停。
我们总想在别人的疯狂里赚点小钱,却忘了自己也是疯狂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