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带走的2500亿大单:为什么美国离不开中国市场?
2017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美两国企业签署了超过250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 这个数字创下了世界经贸合作史上的新纪录,相当于某些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 作为总统首次访华的特朗普,面对这批“超级大单”,表情中透露出商人特有的满足感。
四年后,当特朗普重返白宫,他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 他公开表示“宁愿不对中国加征关税”,并强调“美中合作可以解决世界上很多问题”。 这种转变与其第一任期初期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从特朗普政府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合作确实能为美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市场的规模令人难以忽视。截至202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每年进口商品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 美国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占据一席之地,就等于将巨大的商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该工厂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8个多月,创造了“上海速度”与“特斯拉速度”的完美结合。 这家工厂不仅为特斯拉带来了巨大的产能提升,也使中国成为特斯拉全球战略的关键一环。
就业是美国政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国内93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7000多家中资企业在美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额超过14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了逾100万个就业岗位。
福耀玻璃在俄亥俄州投资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成为美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中美经济的互补性远超许多人想象。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而美国在高端技术和创新领域保持领先。 当美国的高端产业与中国的中低端产业形成产业链,可以创造出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能够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实际上与中国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数据显示,美国科研机构近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有中国教育背景。
从历史角度看,中美合作早已有之。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帮助中国抗击侵略。 战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些留学生后来多数成为中国各领域的奠基人。
改革开放后,中美教育交流迅猛发展。 40年间,有33万多名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中国也连续十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第一大生源国。 这种人文交流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朗普政府认识到,单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效果有限。 在贸易摩擦期间,中国对美出口不降反增。 2024年1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8%,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反而扩大。
美国试图通过制裁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做法也难以奏效。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领域具备强大竞争力。 排除与中国学者的合作,美国的科研成果产出实际上会出现明显下降。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2014年后转向东方的战略选择颇具启发性。 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目前人民币在俄中贸易结算中占比超过70%。 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中俄能源合作尤为突出。 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6%。 能源合作的深化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特朗普的转变表明,任何明智的美国领导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无法承担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 与中国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从地区冲突到气候变化,这些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 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在禁毒、执法、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已有诸多成功案例。
美国企业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选择。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48%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53%的受访企业预计将在2025年增加在华投资。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美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选择了与第一届任期不同的对华态度。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中美合作的双赢本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过去45年间,中美贸易额从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68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600亿美元。 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织,零和思维已不合时宜。中国有句古话:“执大象,天下往。 ”意思是把握住大道,天下人就都会来归附。在国际关系中,这个“大道”就是合作共赢。 任何逆这一潮流而动的行为,终将被证明是徒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