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路繁花2》的镜头前,62岁的何赛飞以“暴脾气”姿态搅动舆论场。她与刘嘉玲、刘晓庆等“姐姐团”的交锋片段被剪辑成热搜话题,网友对其“低情商”的批评与“真性情”的赞誉形成两极分化。这场争议背后,实则折射出娱乐圈生态的深层矛盾——当“真实”成为稀缺品,何赛飞的“口无遮拦”究竟是打破虚伪的利刃,还是人际交往的失序?
何赛飞与刘嘉玲关于“丁克”的争论成为节目高光片段。她直言“不生孩子是反人类的”,甚至调侃刘嘉玲“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直接触碰后者因绑架事件留下的心理创伤。这种将个人选择上升至道德评判的言论,被批评为“倚老卖老”,但也有人认为其展现了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她对刘晓庆“皱纹暴露演技”的点评,被解读为对“高龄演员装嫩”的讽刺;提及香港治安问题时,无意间揭开刘嘉玲的旧伤疤。更引发争议的是,她多次公开批评节目组的隐私保护措施,直言“摄像头拍到换衣服只能躲厕所”,被指“破坏节目规则”。
何赛飞曾因怒怼代拍、为戏曲演员发声等行为圈粉,但节目中“2025年9月7日永远不会再来”的强势发言,以及要求张柏芝“立规矩”的严厉态度,又让部分观众感到压迫。这种刚柔并济的行事风格,既打破明星“完美人设”,也暴露了综艺剪辑对冲突的刻意放大。
何赛飞出身戏曲世家,父亲因她被下放农村而终身未娶,童年经历塑造了她“不服输”的性格。在越剧团时期,她以《五女拜寿》中杨九红一角成名,为角色哭到“眼睛睁裂”的敬业精神,奠定了其“戏痴”标签。
与初恋丈夫丁克十年后生子、让孩子随母姓的经历,让她对生育权有深刻理解。节目中“传宗接代”的主张,实为对自身选择的延伸表达,而非单纯说教。其丈夫杨楠放弃事业全心支持,更成为她“敢言”的底气来源。
从计划经济时代“固定工资”到市场化后的流量竞争,何赛飞亲历了娱乐圈生态变迁。她痛批“锥子脸审美”“代拍乱象”,实质是对行业资本化的反思。当被问及“为何不装低调”时,她直言:“戏比天大,哪有时间演戏外的人格分裂?”年轻观众认为何赛飞“刀子嘴豆腐心”,其直率是对流量明星矫饰风气的矫正;而中老年观众则担忧其言论加剧群体对立,如对刘嘉玲“绑架创伤”的提及,被批“缺乏共情”。
节目组通过剪辑强化冲突,将何赛飞“怒怼张柏芝”与“深夜道歉”片段拼接,制造戏剧张力。但知情人透露,其“脾气急”是长期性格,与节目效果无关。这种真实与表演的交织,让观众陷入“信综艺”还是“信本人”的困惑。
何赛飞的走红印证了公众对“非典型明星”的渴望,但其言论被部分品牌方视为“不可控变量”。有广告从业者坦言:“她的价值在于打破套路,但风险在于可能触怒核心受众。”《一路繁花2》通过保留嘉宾冲突、隐私争议等“瑕疵”,尝试突破传统综艺的精致叙事。何赛飞的“失控”片段播放量占比达37%,证明观众对真实互动的强烈需求。
从“高情商教科书”到“真性情代言人”,何赛飞现象反映市场对“非标准化偶像”的渴求。与其刻意营造亲和力,不如展现真实性格——正如网友评论:“我们不想看明星演戏,只想看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吵架。”何赛飞为戏曲发声、怒斥代拍等行为,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行业担当。但综艺中的“跨界批判”也引发争议:当艺术家以道德姿态介入娱乐议题,是否模糊了专业边界?
何赛飞的“得罪人”事件,本质是一场关于“真实成本”的社会实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被要求时刻佩戴“高情商面具”,而她的“不配合”恰恰撕开了娱乐圈的虚伪面纱。或许正如她在节目中的自白:“我脾气急,但心里干净。”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或许比精心设计的“完美人设”更具穿透力。
争议或许永无定论,但何赛飞至少证明了:在套路满满的综艺场,敢说真话的人,永远不缺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