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乌克兰街头突然爆发大规模示威,矛头直指泽连斯基政府——只因一项削弱反腐机构的法律,民众就集体上街抗议?更蹊跷的是,前线战事吃紧无人发声,抓壮丁没人抗议,偏偏动了西方控制的反腐机构,游行立刻爆发。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名字再度被提起,这位“反俄急先锋”是否正等待时机卷土重来?西方对乌克兰的控制究竟有多深?这场看似针对腐败的示威,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角力?
【正文】
基辅独立广场上,示威者高举“反对独裁”的标语,抗议泽连斯基削弱反腐机构的决定。令人玩味的是,这些反腐机构本身就不受乌克兰政府管辖,负责人全是西方指派的外籍官员,甚至被乌宪法法院判定违宪。但泽连斯基刚触碰这块“奶酪”,欧盟立刻指责他“破坏民主”,美国国会冻结6亿美元军援,街头运动随即爆发。有目击者称,连前线撤回的士兵都加入了游行队伍——要知道,这些士兵此前对征兵办砸门抓壮丁都忍气吞声。
这场示威撕开了基辅政坛的裂痕。俄乌冲突初期,泽连斯基靠平衡“亲西方派”和极右翼势力站稳脚跟,但随着战局恶化,两派矛盾激化。极右翼武装“亚速营”在巴赫穆特战役后势力膨胀,而亲西方派则牢牢把控着反腐机构等要害部门。泽连斯基试图通过集权打破僵局,却捅了马蜂窝——反腐机构正是前总统波罗申科2014年为换取IMF贷款设立的“投名状”,当年他把机构控制权交给西方时,还得意地宣称这是“加入欧盟的钥匙”。
波罗申科的影子在示威中若隐若现。这位巧克力大王出身的政客,任期内将乌克兰对俄贸易额砍掉70%,却让自家企业通过波兰中转贸易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他的支持者在街头高呼“我们需要真正的欧洲选择”,而欧盟官员私下透露,布鲁塞尔已开始评估“替代方案”。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示威爆发前一周,波罗申科高调会见了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后者刚在基辅承诺“支持乌克兰所有民主力量”。
泽连斯基的困境折射出西方阵营的撕裂。法国突然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议员呼吁停火谈判,与美国强硬挺以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有分析认为,泽连斯基或可借机周旋——比如默许乌军放缓攻势,换取欧洲斡旋和谈。但现实很骨感:美国刚批准向以色列移交F-15战机,转头就推迟了对乌的ATACMS导弹交付。这种“差别待遇”让基辅街头涂鸦多了新内容:“我们只是耗材”。
【结语】
当反腐游行变成权力洗牌的前奏,乌克兰人突然发现:所谓“民主选择”,不过是选谁当西方的提线木偶。泽连斯基在电视讲话中妥协恢复反腐机构时,镜头扫过议会大厅,半数座位空空如也——那些缺席的议员,或许正在某间密室里,和新的“民主典范”推杯换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