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上将的家风家规

admin 2025-08-10 02:29 产品展示 103

萧克上将的家风家规

萧克,开国元勋中的第一上将,其一生斑斓多彩。曾身兼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以及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等多重要职,历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第一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委,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军队的壮大立下了赫赫功勋。萧克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品格。他与夫人蹇先佛以身作则,对家人要求严格,言传身教,使得家族传承了三代清正的家风,祖孙之间相互影响,薪火相传。

“感恩为人”

萧克与蹇先佛,两位昔日红军的传奇夫妻。他们的故事始于1935年的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在贺龙与任弼时的精心安排下,于湘西的战火硝烟中相识相知,最终携手结为永久的伴侣。尽管他们育有三位子女,但唯有小儿子萧星华得以安然度过战乱,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培养一颗感恩之心。”这句话,萧克夫妇经常以此教导子孙。他们强调,子孙应懂得感恩与敬重,对于那些曾伸出援手的人,心中应常怀感激之情。萧克夫妇不仅在言语上提出要求,更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榜样。

“为了孩子,你就收下吧!”随即,她将大米硬塞进蹇先佛的手中,转身离去,而她自己却险些在草地上饿倒。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克与蹇先佛夫妇将堡生托付给湖南慈利的亲友照料。然而,1941年,日军发动细菌战进攻湖南慈利,年仅五岁的堡生不幸感染鼠疫病毒,于逃亡途中不幸夭折。这一悲剧,成为了萧克夫妇终身无法抚平的痛楚。

萧克夫妇对李伯钊的“救命之恩”始终铭记在心,几十年如一日,未曾忘怀。蹇先佛时常对萧星华提及:“若非你伯钊阿姨所赠的那一斤米,你母亲或许早已在草地上倒下了……”

堡生之下,还有一个幼妹,不幸出生不久便与世长辞。1939年5月1日,萧星华在河北阜平的一个偏远山村降临人世。然而,她出生还不到二十日,日军便对晋察冀根据地发起了惨无人道的“五一大扫荡”。八路军被迫频繁转移,萧克夫妇无奈之下,将孩子寄养于阜平乡邻王金生家中。战事紧张,萧克先行离去。蹇先佛带着孩子在王家度过了三天,母子情谊深厚,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王家的奶奶说道:“八路军曾拯救了我们全家,我们定会竭尽全力照顾孩子。亲家母,你就安心去吧。”

昔日,王金生家境贫寒,常常面临断炊之虞。尽管如此,他们仍紧缩开支,将省下来的小米熬制成稀粥,用以滋养年幼的星华。而他们自己,则只能采集树叶与米糠混煮,以此度日。星华满一周岁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王金生不得不前往行唐县,向亲戚借得5斤小米,这才确保了星华的饮食无忧。

饥饿与战火交织成了萧星华幼年的全部记忆:“那时,家家户户粮食匮乏,树皮与树叶亦已被尽数食用。那艰难的岁月里,全村共有二十二名孩童,最终仅存两人,而我便是其中之一。”

萧星华在王金生家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萧克与蹇先佛夫妇对儿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头萦绕。某次,萧克因前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会,便与蹇先佛一同前往探望儿子。两名警卫员将马匹系于王家门前的小楸树上,马儿挣扎间,小树摇曳不已。萧克目睹此景,便批评道:“如此拴马于小树,恐会害了树木。不如换一棵大树吧!”警卫员闻言,立刻将马缰从小楸树上解开,转而系于大树之上。王金生目睹此景,不禁感慨万分:“我党八路军,实乃人民之子弟兵,不仅关爱百姓,亦关爱我们百姓的树木。”

自孩子重返家中,萧克夫妇始终将王金生一家视作至亲。每逢佳节或闲暇时分,他们便会带着星华,如同走访远亲一般,前往王家拜访,甚至让星华在王家小住数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萧克夫妇迁至城市,但他们始终对王家的恩情铭记于心,屡次邀请王家亲朋好友莅临北京家中做客。即便工作再繁忙,萧克也总会抽出宝贵的时间,与王家成员相聚,闲话家常,关切地询问门前的小楸树是否已长高,临别时,他还会亲自送到门口,依依不舍。

萧克夫妇不厌其烦地告诫儿子:“星华,王伯伯一家对你的抚育之恩,切不可忘怀!”萧星华将父母的教诲铭记于心,时常前往阜平县探访,以表达对王金生一家的感激之情。即便王金生离世,萧星华依旧经常回到他童年生活了三年的地方,重温往昔。自他从武警部队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依然怀着深厚的感情关注着阜平县的乡亲们。在2015年八一建军节之际,他发起并组织了40多位北京医疗专家前往阜平县,开展了义诊赠药活动,在城南庄镇卫生院、阜平县医院以及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为逾千名群众提供了医疗服务,并捐赠了价值超过一万元的药品。

萧克对王金生家怀抱着深深的感激,同样,对于他曾浴血奋战之地的人民,他亦满怀感恩。对于前来老区的访客,萧克制定了“三规六则”:首先,他必亲自接见;其次,他愿意接受采访,协助老区人民回忆那段烽火岁月;再者,他还会亲自设宴款待,与之共聚。退休之后,萧克足迹遍布他曾浴血的山川河流,重访昔日的战场,回首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探访并问候老区的人民,对他们当年的支持与援助表达由衷的感激。在旅途中,他缅怀牺牲的战友,探访老友及其家人,积极协助解决烈士家属的待遇问题,这一切都彰显了他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

萧星华继承了父亲对老区人民的感恩之情,退休之后,他亦多次踏足父亲长征路过的地域。他不仅在那儿汲取红军坚忍不拔、英勇奋斗的精神,更对长征路上的人民群众表达了由衷的感激。

随后,萧克的两位孙辈——萧云志与萧云松,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遗志,踊跃投身于纪念革命先烈、弘扬红色文化的公益活动中。

“全靠你努力”

往昔,萧克夫妇将萧星华接入自己的庇护之时,孩子已然瘦弱得如同皮囊裹着骨骼。这对夫妇深感对孩子愧疚,因此对这个唯一的“传家宝”更是宠爱倍加。然而,这份疼爱非同溺爱,自孩子幼年起,他们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绝不让其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气。

“孩子,你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但当前的环境并不允许。等你长大成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能力,才能接好革命的班,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奋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萧克实在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与日常。他心知肚明,子弹无情,随时可能夺走他的生命,每一次与儿子的相聚,或许便是永别。晨曦初露,他又将奔赴前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起身点燃灯火,在一张宽阔的草纸上,用工整的毛笔书写了三千个常用汉字。翌日启程之际,他将纸张递给儿子,叮嘱道:“孩子,务必将这些字全部学会,学会书写与认读,如此你便可阅读书籍。”话语间,他转身离去。那泛黄纸张上,凝聚了他对儿子深沉的期盼与无尽的关爱。

“这孩子与他父亲颇为相似,真是热爱学习。”萧星华因而愈发勤奋,心中所想唯有不断努力,将草纸上的文字尽数掌握。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父亲便能从前线胜利归来,届时,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自新中国诞生之际,萧星华方得机遇踏入正规学堂,潜心求学。他铭记父亲“勤学技艺,以报效国家”的训诫,勤勉刻苦,奋发向前,终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萧克遭遇重创,被迫下放到江西云山的“五七”干校。家中五口人被分散至北京、江西、湖南、河北等地,各奔东西。萧星华自北大毕业后,亦被流放到湖南洞庭湖农场,投身于劳动的熔炉中,接受再教育。他们依照军队的连、排、班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与天斗、与地斗,围湖造田。在湖泊枯水之际,他们抢修堤坝,开垦出五万亩新田。当时并无拖拉机、挖掘机,一切皆凭人力肩扛手挑。每当夜幕低垂,哨声响起,便需立刻起床集合,跑步至工地。劳动强度之高,使得他们日夜挥汗如雨,衣衫尽湿,背上总是留下了如地图般斑驳的汗迹。

得知萧星华在云山的情况后,萧克亲笔写信给予他激励:如今你已成年,需依靠自身的努力前行,承受艰苦环境的磨砺。年轻人所经历的苦难,将成为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父亲的话语,为萧星华注入了无尽的力量,他带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常的努力,投身于改造天地的事业。先前因连续多日挑担而导致的肩膀红肿与疼痛,似乎也在他的奋斗中减轻了许多。随着大堤的完工,洪水逼近,各连队坚守岗位,萧星华与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搬运泥土,加固堤坝,最终战胜了洪水,保卫了新开垦的农田。

父亲的悉心教诲,加之一年多在广阔天地中的磨练与洗礼,极大地丰富了萧星华的人生阅历,为其生活底蕴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使他养成了终身勤勉节俭、朴素简化的生活态度。

经过一年多的农场历练,萧星华被委以重任,加盟国家体委。随后,他又被调至武警部队的纪检部门。萧克对他的教诲始终如一:“在外闯荡,务必勤勉敬业。你幼时得以依赖家境得以温饱,已是对你莫大的庇护。我不会干预你们的工作,一切成就都需你们凭借自身努力去争取。”

萧星华铭记父亲教诲,由此砥砺前行,终成一名资深的领导干部,荣获武警少将军衔。某日,武警部队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前来探望萧克,并向他汇报了萧星华的表现:“萧星华在我们部队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斐然。”面对这番赞誉,萧克语气严肃地回应:“切勿轻率评价,他未曾经历战火,经验尚浅,还需不断学习提升。”

“自立更生,勤勉不辍。”这不仅是萧家的家训,更转化为萧家后辈们自觉践行的准则。萧克的两位孙子萧云志与萧云松,亦凭借自身的努力,分别成功考入天津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的同学们如此评价萧云志:他品行高尚,迥异于人们想象中“世家子弟”的浮华与傲慢。萧云志毕业后投身电力系统,多年辛勤耕耘,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干部的谦逊与勤勉。

自幼对绘画情有独钟的萧云松,后来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深造。大学毕业后,他立志效仿爷爷,成为一名军人。然而,由于体重仅差0.5公斤未能达标,他的参军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尽管如此,萧云松从未想过借助爷爷的名望跻身军旅,他深知按照家规,即便爷爷,在父亲面前也难以通过。毕业后,他赴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教授美术与书法课程,并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

如今,萧云志与萧云松各在其位,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力更生,从未有过倚赖祖父萧克名望的行为。

“禁止在外炫耀身份。”

“你有几分能耐,便有几分饭量,别想依赖我的名声去走旁门左道!”

萧星华踏入校园,踏上求学的道路,萧克曾郑重告诫:“切莫在任何场合提及你的父亲,他名叫萧克。”星华牢记父亲的教诲,在校园生活中,无人知晓他竟是萧克之子。

在中学时代,萧星华便被父母安排住校。尽管家与学校相隔甚远,他每周仅能回家一次。每逢周六放学,他往往要在暮色中徒步归家,然而萧克却从未安排过公车接送。记得有一次,萧星华发高烧,步行回家后病情加重,这让蹇先佛深感忧虑。即便如此,萧克也未曾对这位唯一的儿子有过特别的关照。

“切莫自视甚高,须知众生平等!”

步入70年代,萧克的子孙萧云志与萧云松相继踏入校园。有言道:“隔代情更深”,尽管萧克对这两个孙子疼爱有加,但他严于教诲,对孙子们说:“若非人民群众,尔等无所依托。任何人都不应在外张扬身份。再者,我又何需炫耀?我不过是位平凡的退伍军人。”萧云志与萧云松谨遵家训,在外绝口不提祖父的身份,即使在学籍档案中,关于祖父的信息也填上了虚构的名字。

身姿端正,纸张平正,握笔稳健,心神专注。所谓身正,即坐姿需端坐不斜;纸正,即纸张需置于身体前方,不可倾斜;笔正,即握笔需有力,笔杆需垂直于纸面;心正,即需凝神静气,心无杂念,全神贯注于书写。若孙子们在练习中有所懈怠,他会立刻予以提醒,并向他们讲述自己童年时在私塾习字,先生严苛,不容丝毫松懈,时常以教鞭敲打学生的往事。虽然现代教育摒弃了体罚,但对学习的严谨态度却不可放松。

起初,两个孙子未能领会爷爷话语中的深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爷爷所期望的,是他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够感受那种刚毅挺拔、正直不阿的韵味,并以此塑造出坦荡无私的品格。他时常以“身正、纸正、笔正、心正”的教诲,为他们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确保他们始终坚守正确的航向。

萧克在故乡耕耘的兄长膝下,有一个名叫萧石英的孙儿。当萧石英年仅7岁时,萧克便将他接到北京,亲自抚养并资助其学业,他们一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时光。然而,萧克对待这位侄孙并非溺爱,而是时常敲响警钟:“如今环境相较于以往已有了显著改善,愿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勤学不辍。切勿寄望于依靠他人,我最痛恨的是滥用职权,助长不正之风。”

萧石英在萧克家风的深刻影响下成长。当他17岁时,重返湖南嘉禾的故乡。萧克时常亲自叮嘱,或通过书信传达教诲:“我投身革命,旨在造福中国四万万同胞,而非仅仅为了家族。因此,我严令禁止你以我的名义,向党和政府索取各种资源。”萧石英回乡后,投身于农耕生活,同时担任诉讼代理,自力更生。

萧克的老家,他的侄辈和外甥辈中,无人是通过他的引荐获得工作的机会。曾有一位侄儿致信于他,恳求他能给予关照。萧克在回信中告诫他:“唯有自学成才,若自身无才,即便寻求庇护亦无济于事。”那位侄儿深受教诲,奋发图强,最终考入了大学,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萧克对家人明确提出了“三不准”原则:严禁对老宅进行翻新装修;本人离世后,不得举行奢华葬礼;家人不得轻易向国家索求金钱或特殊关照。“滥用特权乃耻辱之事,唯有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这一信念已深深植根于萧氏家族子孙的心中,成为他们血脉中流淌的信仰。

“我们绝不能破坏将军毕生恪守的规矩,必须让他走得安心。”

勤俭持家是我们的传家宝。

萧克将军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磨砺出了简朴坚毅的优良品格。他常言:“勤劳节俭,乃吾家传之瑰宝,须将此美德代代相传。”1994年,当得知故乡的萧氏宗族着手编修族谱时,他特意寄回“勤劳节俭”四个大字,随后又在信中进一步强调:“编纂族谱之际,亦应弘扬先辈与后辈勤劳节俭的优良精神。”

萧克,堪称“勤劳节俭”的典范,其一生勤勉不懈。在战争岁月,他南征北战,浴血沙场,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卓越的功勋;在和平时期,他全力以赴,勤勉耕耘,为我国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进程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即便卸任领导职务,他依然孜孜不倦,退而不休,致力于对战争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进行修订与完善。《浴血罗霄》,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荣誉。此外,他领导了一支由10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经过8年的辛勤耕耘,最终完成了这部涵盖4000万字的宏大文化著作——《中华文化通志》。

在人生的曲折与挑战面前,萧克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未曾动摇过勤劳的初心。1958年,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之后,他被分配至农垦部担任副部长,负责农业机械化事务。为了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即便年过半百,他仍毅然拜海南岛农垦局机务科长徐文为师,学习拖拉机驾驶。不久,他便能熟练地操作拖拉机,掌握起步、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础驾驶技巧。1969年,在云山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期间,他亲自耕种、砍伐木材、烹饪三餐,衣服破旧便自行缝补,甚至购置了木工工具,自学木工技艺。他所制作的板凳、桌子、书架等简易家具,工艺精良,令他深感自豪,对于能够自给自足,他心中充满了满足与喜悦。

萧星华感慨道:“父亲的一生,始终秉持着勤劳节俭的原则,生活简朴,毫无奢华之态。他不仅以身作则,更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我们,传承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

萧云志在假日频繁加班,回家后常感叹工作疲惫。恰逢蹇先佛听见,便劝慰道:“辛苦是份内事。当前谁不是辛劳度日?大家处境相同。”

萧石英归乡至嘉禾,不久便收到了萧克的来信。信中叮嘱道:“石英啊,暑假归来后,务必投身体力劳动。现今社会,不劳动者实属无用之辈。”

萧克对红烧肉与扣肉情有独钟,然而家中规矩严明,这类美食仅限于佳节时分享用。日常饮食则以清淡的五谷杂粮为主,每周至少要品尝两三次小米与窝头。

萧克与蹇先佛常在家中言道:“北京乃一缺水之重镇,国家屡次呼吁节水,我们自当积极响应,绝不可有丝毫浪费。”在他们家的浴缸旁,始终摆放着两只硕大的水桶。每于沐浴或洗发之后,他们便会将所剩清水悉数倒入桶中,以备冲厕之用。萧星华亦以父母为楷模,而其两位孙儿亦已养成此一习惯,视之为理所当然。毕竟,他们自幼便目睹了爷爷奶奶的节水之举。

“家父家母坚决反对修缮。”

萧克在个人生活中显得颇为节俭,然而对人民群众的慷慨却无以伦比。1985年,当得知家乡小街田即将铺设高压电线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慷慨解囊。1997年,他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小街田筹资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此外,萧克还从自己微薄的稿酬及多年的积蓄中拨出一部分资金,并积极推动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捐助,在湖南郴州市设立了“萧克教育奖”,以此表彰该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萧克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深刻地感染了家人,使得全家都认同追求奢华是一种耻辱,而将节俭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态度。

“旧衣何来羞耻?我反而觉得自在。”在萧克于嘉禾的居所内,悬挂着一张萧克、蹇先佛及其子萧星华的合影。图中萧星华身着一款背带裤,此裤后由萧石英继承,从小学至初中,裤腿渐短便添布加长。

“你家是不是生活不易啊?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尽管如此,孩子们对老师的关怀深表感激,却仍旧不拘小节,穿着打了补丁的衣裳自信地走进校园。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萧云松的校园里开展了野餐。午餐时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带的面包、饼干等食物,唯独萧云松从包中取出的是两块窝窝头。在那个时代,窝头已经很少出现在家庭餐桌上,有同学戏谑地询问他:“你家境这么窘迫吗?”萧云松对此毫不在意,只是淡淡一笑,他总是随遇而安,吃什么就吃什么,他觉得这样吃得很满足。

萧云松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一位师兄这样描绘他:他四季皆着同一件泛白的旧军装,胸前总是扣着整洁的风纪扣,骑着一辆无需上锁的旧自行车,悄然藏身于画室的角落,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享受着那份独特的快乐。

上一篇:宋子文,广东必须赢
下一篇:文革初期,刘少奇面对红卫兵质疑,那份从容因何而来?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