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这边的米-6,咋说,老厉害了 ==
你瞧,米-6这家伙,起初咱们引进的事情
是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琢磨的
当时中苏关系那叫一个紧张,意识形态的差距闹得天翻地覆,就像家里兄弟姐妹吵架一样,挺是1958年的长波电台事件,还有1959年那核技术援助的终止
搞得两边的关系冷得跟冰块似的
咱们这边,整个合作也就基本停了,苏联那边也撤走了所有在华的专家,军事合作,也就像冻住了似的
但你说奇怪,恰好在这种大环境下
苏联居然还愿意卖咱们米-6直升机
其实,苏联那会儿,早在1957年就把米-6这个老家伙带着飞机场飞上天了,到了1963年
算是把它“出手”给咱们了
可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苏联的米-6,已经不是他们当时最牛的装备了,像米-10那会儿早都出来了,可他们还是愿意卖
== 苏联的套路,就是不让咱们自己生产家伙什儿 ==
你要问为啥苏联还愿意卖
明明知道咱们这边关系闹得不行,还硬是把米-6这个“老伙计”卖给了咱们
其实,苏联是想用限制技术转让的办法
你想,米-6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苏联都死活不让咱们拿到手,整天只给咱们一堆“成品”,自己留着核心技术,咱们想自己造
你说,这样一来,咱们就得靠他们的“配件”和维护设备
想修个直升机还得找他们人来帮忙
结果,后续的零部件供应就很有限,像D-25V发动机的关键零件,苏联那边根本不给咱们供应,咱们的直升机就像个“半拉子”
还得说,苏联那会儿的设计和测试,也是在东欧平原上搞得,到了咱们中国高原、藏区那儿
你想,海拔一高,动力就跟不上
直升机飞得不够“得劲”
== 咱们的飞行员,跟这些家伙比差远了 ==
再说说飞行员的事
米-6的五人机组(还包括机械师,听着就累)协调性要求挺高的
得有经验、技术好的人操控
可惜,咱们这边的飞行员,缺乏重型直升机的实战经验
有的飞行员还说,训练时那个紧张
更别说,咱们没有完整的维修手册,搞修理、排故啥的
苏联那边也不给咱们详细资料,咱们只能自己琢磨
结果就是很多米-6在70年代就停飞了
但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些困难,米-6还是让咱们触摸到了重型直升机的设计理念
为以后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那些年,咱们用的米-8
也算是借鉴和学习的成果之一
米-6,虽然没能大规模服役,但它的意义在于,咱们第一次接触到“重型家伙”的操控和技术
== 越南战争背景下的“交易”——米-6的“来龙去脉” ==
要说这米-6为什么苏联还愿意卖,咱们心里都明白
那会儿正是越南战争激烈打的时期
苏联可能觉得,给咱们点“家伙儿”
能帮他们在东南亚多拉点“搭档”
你想,苏联可能希望借助咱们的运输能力
有人说,苏联借助中国的通道,帮北越运家伙
那米-6也是一种“交换条件”
这事说白了,就是一场“暗中交易”
还有,咱们的第15军,咱解放军里唯一的空降兵部队
1961年,军里把陆军第15军和空军陆战第1旅合起来
毛主席亲自指示,要把它搞得更“牛逼点”
到70年代,米-6直接派上用场了,帮忙搞“重装空降”,吊运大炮、战车
苏联中断供应后,咱们的米-6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很多零件挺难搞,挺是发动机的零部件,像D-25V那家伙,没办法修
咱们的飞行员面对这“家伙儿”,也挺头疼的,缺乏经验
设计这方面,苏联那会儿在航电、材料、操纵系统上都不够先进,咱们自己用着
== 米-6:咱们的第一款重型直升机,走过坎坷路 ==
虽然困难不少
但也不能不提这米-6带给咱们的“宝贵经验”
它是咱们新中国第一款“重型家伙”,和后来70年代引进的米-8一起
成了咱们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降部队的“主力平台”
虽然说,米-6的全身都带点“伤痕累累”,但它教会了咱们不少家伙
比如重装运输、空投技术的基础
说实话,没有米-6的摸索
咱们也许走不到今天的直升机水平
它让咱们学会了怎么设计和操控重型直升机,也为后续的直-8打下了基础
虽然用着有点“磨叽”,但这“老伙计”的意义
依俺看,这家伙不光是个“运输家伙”,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咱们用它学到了不少“硬本事”
这回,你说这米-6,咋讲都得是咱们“老厉害老厉害”的见证,虽然一路磕磕绊绊
但也算是咱们迈向重型直升机新时代的“开山炮”
咱们的直升机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