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条城际铁路,从规划到现在快十年了,连影子都没完全落地。而另一条铁路,却在短短时间里加速推进,眼看就要把郑州和洛阳拉得更近。这一慢一快之间,藏着郑州和洛阳发展的密码,也关系着普通人的出行和日子。
先说那条 “慢吞吞” 的机登洛城际铁路。2016 年就有消息说要建,2019 年还有媒体报道进展,可直到现在,洛阳这十年愣是没等来一条新建的铁路。你去洛阳龙门站看看,早就该扩容了,可因为铁路没跟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流越来越多,车站却舒展不开。更别说登封和新密,多少人盼着能通高铁,出门方便点,可这盼头一等就是好几年。
为啥会拖这么久?我琢磨着,可能是一开始想简单了。你想啊,机登洛要经过不少山区,嵩山那一带地质复杂,修铁路得打隧道、架桥梁,工程难度本来就大。而且现在环保抓得严,审批环节多,可能一开始没把这些风险算进去,走着走着就卡壳了。这不就像家里装修,一开始没算好预算和工期,结果越拖越久,钱花了不少,活儿还没干完。
再看看国际上,日本新干线当年在山区修线路时,也因为没摸清地质情况,工期一拖再拖,成本涨了又涨。机登洛大概也遇到了类似的坎儿,生态保护和工程进度没找到平衡点,结果耽误了这么多年。
好在,郑巩洛城际铁路接棒了,而且一上来就透着股 “不一样” 的劲儿 —— 推进速度快得让人惊喜。这条铁路从郑州高新区出发,经过巩义工业走廊,一直到洛阳制造业集聚区,串起的全是实打实的经济重镇。
你可别小看这条线,它能给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就说通勤吧,现在巩义有人在郑州上班,开车得一个多小时,遇上堵车更没谱。等郑巩洛通了,估计半小时就能到,这样一来,30% 的人可能都会选择坐城际铁路通勤,既省钱又省时间。
有人可能会问,都是城际铁路,为啥郑巩洛能这么顺?拿机登洛跟它一比就清楚了。
从成本来说,郑巩洛走的大多是平原,地质稳定,就像在平坦的跑道上跑步,不用费太多劲。机登洛呢,光桥隧就得占一大半,跟在山地里跨障碍赛似的,花钱多不说,进度还难保证。
从效益看,郑巩洛覆盖的全是产业集中的地方,郑州的高新区、巩义的工厂、洛阳的制造业,每天人来人往、货物流通,通车了就能立刻见效益。有专家估算,这条铁路可能会给沿线带来 5% 的 GDP 增长。而机登洛更多是串起少林寺、嵩山这些景点,游客有季节性,平时利用率可能没高,能拉动 1% 的增长就不错了。
更重要的是,郑巩洛能让郑州和洛阳的产业抱得更紧。郑州的电子信息、洛阳的装备制造,以前可能因为距离,合作起来不方便。铁路通了,零件早上从洛阳运到郑州,下午组装好就能发货,这不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吗?说不定还能搭上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的东风,把 AI 物流这些新东西加进去,效率就更高了。
当然,光修铁路还不够,得吸取机登洛的教训,把后续的事想周全。比如,可以在铁路沿线装太阳能板,既环保又能给铁路供电,一举两得。郑州和洛阳也该搭个 “城际经济联盟”,别各干各的,一起规划产业、搞旅游,这样才能把铁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就说旅游吧,以前去龙门石窟得专门去洛阳,去少林寺得绕到登封,以后坐郑巩洛,上午在洛阳看石窟,下午到巩义逛宋陵,晚上回郑州吃夜市,一天能玩仨地方。这样一来,季节性的旅游就变成了全天候的热闹,沿线的老百姓都能跟着沾光。
算下来,这铁路不仅是条交通线,更是郑州和洛阳的 “发展纽带”。十年前的遗憾,正在被现在的速度弥补。等郑巩洛真的通车那天,普通人的日子会更方便,两座城市的脚步也会迈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