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定乾坤,朝堂上遭暗算!刘伯温的悲剧,早被范蠡说中:共患难易,同享乐难

admin 2025-08-24 03:46 产品展示 115

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江山,最后却落得这般下场

咱们先从老早的事儿说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写着,范蠡帮越王勾践把大事业干成后,自己收拾东西就走了。临走前,他给好哥们儿兼同事文种写了封信,信里说:“飞鸟要是都打完了,那好弓就该被收起来了;狡猾的兔子要是都抓光了,那猎狗最后就得被煮了吃。越王这人心眼儿多,长得又是脖子长、嘴巴尖的样子,只能跟他一起吃苦,可没法跟他一起享福。你咋还不赶紧走呢?”结果后来,文种还真就被勾践逼得自杀了,没能安安稳稳活到最后。

这种事儿在历史上可太多了,那些疑心重的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总爱猜忌曾经帮自己打天下的好帮手。轻一点的,就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摆个酒局就把大臣的兵权收了,好歹双方都留了点面子;心狠手辣的皇帝,就跟勾践一个样,直接下死手,一了百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为了活下去,他当过要饭的,还剃了头发当和尚。后来天下大乱,他跟着起义,凭着自己带兵打仗的好本事,一步步爬上去,最后居然能跟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厉害角色对着干,最后还真就开创了大明朝。

当然了,朱元璋确实是个有本事的枭雄,但就算他本事再大,能一个人打天下吗?肯定不能啊!他能顺利当上明朝开国皇帝,身边那些帮他的人可出了不少力。在这些人里,有个特别会算计、跟诸葛亮似的军师,叫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叫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他小时候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特别聪明。17岁的时候,他拜了有名的先生当老师,白天黑夜地使劲读书,后来就成了当时挺有名气的才子。

要是生在太平年月,刘伯温大概率会去考科举,凭着本事考个好成绩,然后一年年升官,最后一辈子都被人尊敬。可他偏偏生在元朝末年,那时候的元朝,简直黑得没边儿,少数民族掌权,做事也不讲道理。老百姓被欺负得没法活,纷纷起来造反,全国到处都在打仗。

刘伯温曾经三次想在元朝朝廷里找个正经差事,好好做事,可最后他看透了,元朝这统治肯定长不了,气得直接辞了官。他在家待了三年,没闲着,一直在观察民间那些起义军,想挑个他觉得靠谱的君主跟着干。

乱世这东西,对老百姓来说那绝对是倒霉事儿,就像朱元璋当年当老百姓的时候,因为没饭吃,还得去当和尚混口饭。但对有真本事的人来说,乱世反而是个大机会。

朱元璋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跟着大家一起造反,反抗元朝的暴政;刘伯温也抓住了机会,在那么多起义军首领里,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还真就让他挑中了最后能打赢的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话是后来人夸刘伯温的,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你就知道他多厉害了。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听说了刘伯温特别会算计的名声,那时候他正缺有本事的人,心里特别想把刘伯温招到自己手下干活。

可那时候朱元璋的日子并不好过。近处,跟他一样是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天天盯着他,就想找机会把他干掉;远处,元朝的骑兵虽然不如以前厉害,但余威还在,也不能小瞧。

更麻烦的是,他上头还有个名义上的老大,叫小明王韩林儿。那时候朱元璋打了好多仗,名声早就比韩林儿大不知道多少了,可韩林儿还是他的上级,这事儿想想就憋屈。

朱元璋先后两次请刘伯温来南京当他的谋士,刘伯温最后终于答应了,去了南京。其实刘伯温早就把朱元璋的处境摸得门儿清,刚去就给朱元璋分析了自己的想法:先把陈友谅灭了,再去打张士诚,而且得跟“小明王”撇清关系,自己立山头当老大。

刘伯温把这些计谋一条一条拆开了、讲明白了,给朱元璋出了一套有理有据、能实际操作的方案。朱元璋听了特别服气,从那以后对刘伯温更尊重了。

1363年,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结果陈友谅中了箭,死了。没过多久,他儿子陈理就投降了。1366年,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的手下在瓜洲给淹死了。1367年,张士诚跟朱元璋打仗,城被攻破后当了俘虏,最后自己上吊死了。

之后,刘伯温又帮着朱元璋制定了消灭元朝的战略计划。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建立大明朝,自己当了皇帝,还封刘伯温当御史中丞,同时兼任太史令,管着整个御史台。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到处都是烂摊子,啥都得重新弄。刘伯温很快就从谋士的角色转了过来,帮着朱元璋给这个刚成立的国家定规矩、立法律。

那时候他心里还挺激动,盼着这个新国家能平平安安、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一代代传下去。可他哪儿知道,朱元璋这时候已经悄悄握紧了要命的刀,就站在他身后。

功业既成,同室操戈

朱元璋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心思缜密、会算计的谋士帮他出主意。可等他把天下拿到手后,刘伯温这种太会算计、能猜到皇帝心思,甚至比皇帝还聪明的人,就显得特别碍眼了。

而且,朱元璋最喜欢的太子朱标,性格特别宽厚,身体还不好。朱元璋自己有把握能管住刘伯温这种天才,可他没把握自己的儿子继位后,能不能管住刘伯温。他怕儿子镇不住,最后反而成了刘伯温的傀儡,那可就麻烦了。

于是,朱元璋先在1371年的时候,让刘伯温退休回老家。刘伯温是1311年出生的,那时候才60岁,自己觉得身体还挺硬朗,还想再为国家干几十年呢。

所以,刘伯温虽然听了朱元璋的话,退休回了家,但还是时不时给朱元璋写信出主意,盼着朱元璋哪天能再让他回朝廷干活。

可朱元璋没被他这份心思打动,反而更担心了。他怕刘伯温就算待在家里,也有本事把手伸到朝堂上,搅得朝廷不安生;还怕他拉帮结派,对朝廷和国家稳定没好处。

1375年,也就是明朝建立的第八年,刚过正月没多久,刘伯温不小心得了风寒。朱元璋听说后,派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刘伯温照着御医开的药方吃了一副药,没一会儿就觉得浑身难受得不行。

到了二月,刘伯温强撑着身体去见朱元璋,拐弯抹角地说胡惟庸带来的药有问题。可朱元璋就跟没看见他生病的样子似的,反而还劝他别多想,放宽心。这时候刘伯温才算彻底明白,其实真想让他死的人,是朱元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这时候彻底没了活下去的念头。回到家后,不管谁来给他看病、送药方,他都拒绝了。到了农历四月十六那天,刘伯温就去世了。他帮朱元璋出了半辈子主意,亲手参与了大明朝的建立,最后却落得个横死的下场。不过好在能死在自己老家,魂儿能回到出生的地方,这大概是他这荒唐一生中,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安慰吧。

朱元璋虽然够冷酷,但他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后来朱元璋死的时候,太子朱标早就病死了,只能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生前已经把朝堂上那些他觉得不稳定的人都收拾了,可他没料到,自己的儿子朱棣不甘心当王爷,居然起兵造反,跟自己的侄子抢皇位。

连朱元璋已经清理过的朝堂,还出了朱棣造反这种事,可想而知,要是当初朱元璋没压制刘伯温,刘伯温和他的势力在朝堂上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动静呢,明朝后期的党派争斗,说不定得提前好多年就开始了。

人们总爱把刘伯温和汉朝初年的名臣张良放一起比。可张良比刘伯温清醒多了,他帮刘邦建立汉朝后,见好就收,主动退休。后来还帮着吕后把刘盈扶上了太子之位。说到底,张良清楚自己的本事该用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让皇帝猜忌、讨厌自己。

可刘伯温就没这种看清形势、把握分寸的能力。所以,他越为国家、为皇帝卖力,朱元璋就越忌惮他。在皇帝面前,哪怕只走错一步,都是天大的祸事,刘伯温就是因为这点,把自己的命给丢了。

上一篇:嘉善阻击战打响,碉堡守城全员牺牲,少年传令挽救危机
下一篇:韩战电影:《东莫村》8/8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