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国女排的二传,怎么就换了个人呢?
最近这一阵子,女排的比赛看得我心里的那股火,到现在还没完全熄灭。特别是那个新来的二传,才二十出头,在国内联赛里头都还没怎么真正露过脸,怎么就一下子站到了国家队的主力位置上,成了场上的关键人物?这节奏,简直是坐火箭一样。
你说,这一个队伍,最核心的位置,二传,就这么交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我刷了半天新闻,看了不少分析,有的说是因为现有队员状态不好,有的说这是为了培养新人,但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冒进。毕竟,二传这个位置,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整个队伍的进攻流畅度和战术执行。一点小小的失误,可能就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我看比赛的时候,那个小姑娘,虽然拼劲十足,跑动也积极,但你看她传球的稳定性,还有对比赛的阅读能力,跟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比起来,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有时候,球传出来,角度不对,力量不当,队友接起来都费劲,更别说打出漂亮的进攻了。这还怎么让人放心把队伍的进攻大旗交到她手里?
我也知道,中国女排一直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尴尬。老队员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年龄和伤病是绕不过去的坎。培养新人,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个“培养”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直接放在主力位置上,这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比赛中的几次关键球处理,就能看出来,她还是有点紧张,处理不够果断。
我记得之前看比赛,像魏秋月、丁霞这些老二传,她们那时候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练,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们的技术打磨,对比赛的理解,都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她们在场上,不仅是传球,更是球队的“定海神针”,能够稳定军心,布置战术。现在这个新来的小将,虽然有潜力,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真的对她好吗?会不会过早地消耗了她的热情和斗志?
有人说,这是教练组的“奇招”,想通过实战来快速锻炼新人。可这实战,代价也太大了。你看最近几场比赛,虽然赢了,但过程中有多少磕磕绊绊,有多少本可以打得更流畅的球,因为二传的衔接问题而变得艰难。这种艰难,对球员的心态,对球队的士气,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二传需要有大局观,需要能和攻手建立默契,需要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这些都不是光靠一两场比赛就能练出来的。我看她传球的时候,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算无遗策”的精准和“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很多时候,球传出去,已经是勉强能打,而不是最舒服的球。
我倒不是说要否定新人,毕竟时代在发展,打法也在变化。但作为教练组,在选择核心位置的人选时,是不是应该更稳妥一些?让年轻队员先在联赛里打出名堂,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信心,再去挑战国家队主力?或者,至少有一个成熟的二传在身边,作为“传帮带”的角色,一点点地把接力棒传递下去。
现在这样,感觉就像是把一个还没学会游泳的孩子,直接扔进了深水区。孩子能不能学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会呛水,可能会感到害怕。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年轻运动员来说,真的太残酷了。
我刷到一些讨论,有人觉得这是中国女排的新开始,是改革的勇气。但也有人跟我一样,为这个小姑娘捏책,也为中国女排的未来捏一把汗。毕竟,二传是排球的灵魂,灵魂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难道真的就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吗?还是说,我们对“主力”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女排,虽然拼搏精神还在,但那种令人窒息的强大统治力,好像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渴望看到胜利,但更渴望看到一个稳健、成熟、有韧性的团队。
这个年轻的二传,能不能扛起这份重担,能不能在压力下不断成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只是,这个过程,会不会让喜欢中国女排的我们,又一次经历心惊肉跳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