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欧洲出台的一项新政策,竟然让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布局走上了另一条路。
曾经依靠整车出口的那条路被封死了,可中国企业可从未被吓倒。
那会儿,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早早就摆好了布局。
现在变成了破局的关键所在!
新法规落地
欧盟《新电池法》一旦正式实施,汽车出口行业就像迎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大转变。
以前那种靠整体车辆出口的办法,现在感觉有点难搞了。
要想敲开欧洲的大门,就得在欧洲这边自己生产啦。
在这次变革过程中,山东玲珑轮胎曾经在塞尔维亚布置过布局。
现在看来,这更像是提前布局的一步妙招。
塞尔维亚跟匈牙利,这两个在欧洲的国家,都挺喜欢中国的。
再加上人工费不高,成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
玲珑轮胎塞尔维亚工厂2023年的产能达到160万套,而半钢胎的年产量则是1200万套。
眼下正是在产能快速提升的关键阶段,不过,这条出海的路,刚开始就布满了坎坷和困难。
2025 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暴露了玲珑轮胎的“成长烦恼”问题。
营收达到了11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出了13.80%。
第二季度的销量为2297.66万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82%,产品的单价也同比上涨了5.24%。
虽然收入方面的增幅看着挺靠谱,但盈利方面的情况却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归母净利润为8.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66%。
扣除非常性项目后的净利润,和去年比起来,跌了16.86%。
导致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毛利率出现了很明显的下降。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难题,主要是被双重压力给挤压出来的。
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再加上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
还有,塞尔维亚工厂的产能还没完全发挥到最大。
考虑到美国的政策限制,中国车企暂时还难以进入美国市场。
不过啊,很多零部件供应商还是能够为美国车企提供货源的。
一旦关税这个大棒一挥,整个这条路线一下子就被封死了。
其实,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从来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赌注,而是多方面、多层次一起规划,搞得像个体系战一样。
玲珑轮胎在全球设立的三大海外工厂,正好充分体现了这个策略。
泰国的工厂预计在 2025 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会达到 21.18 亿元,不过净利润和去年相比有所降低。
主要受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塞尔维亚那家工厂虽然暂时亏了1.26亿元,但75%的产能利用率正飞快地在提高。
等到2025年四季度全部投产之后,就能和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厂的需求紧密对接了。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巴西那个项目:投资大约87.1亿元,计划年产能达到1470万条。
这不光是中国轮胎公司在南美的第一个生产基地,还能带动非洲的市场,形成“东西两头呼应”的局面。
在专门的细分市场里,玲珑的实力也是挺厉害的,多年来配套市场一直稳居第一。
2025年上半年,吉利星愿、日产N7、零跑B10等国内外新款车型都在按计划供应。
全球的配套产品销量增长超过了20%,累计突破了3亿条。
新能源这块也挺稳的,配套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22%以上。
连续五年摘得第一名,累计配套超过900万条,成绩可真是亮眼啊。
特别是在海外替换市场,毛利率达到 29.39%,远远超过国内的 14.6%。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收入比例大概是 49.2%。
目前,玲珑轮胎正在准备挂牌上市。
今年公司已经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H股上市的申请。
不过因为一些合规方面的事情,证监会让他们提供一些补充说明。
从玲珑轮胎在欧洲的布局就能看得出来,中国的车企出海,早就不光是把产品带出去那么简单了,而是把整个产业链深深植入了海外市场。
比起一些国家靠贸易保护主义“筑墙”,
中国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本地化的管理模式,成功打破了那些壁垒。
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的全球化,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最有底气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