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全开:八炉四机强劲动力,C-13-3创新弹射,与戴高乐并肩的黎塞留号焕新登场

admin 2025-10-10 23:37 产品展示 136

在另一个世界线里,冷战的寒风依旧刺骨,从未有过停歇的迹象。地中海上空,弥漫着一种紧张到快要凝固的气氛。苏联人,那些红海军的巨人们,正一步步把他们的阴影投射过来。1985年,那艘六万吨的载机巡洋舰滑入黑海,像一头苏醒的巨兽,而它的姊妹舰,已经在尼古拉耶夫的船台上露出了钢铁的脊梁。

这还只是前菜。法国海军的将领们在巴黎的办公室里,彻夜不眠,烟灰缸堆得像小山。他们比谁都清楚,苏联人的下一步,绝对是那种一不做二不休的平顶超级航母。

而法国人手里有什么?两艘克莱蒙梭级,从60年代就在海上跑的老家伙。舰上那50米长的BS-5蒸汽弹射器,简直就是个笑话,弹一架满载的“阵风”都得憋着一股劲儿,更别提让E-2C“鹰眼”那样的大家伙上天了。这仗还怎么打?更新换代,已经不是迫在眉睫了,是火烧眉毛。

于是,“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这个承载着法兰西所有骄傲与希望的名字,被推到了台前。可当它的预算文件,那个写着250亿法郎的、几乎能把人眼睛晃瞎的天文数字,轻飘飘地落在财政部长桌上时,那位可怜的部长感觉自己就像路易十六,脖子后面嗖嗖地冒凉气。一艘船,就要了共和国半条命,还想再来一艘?疯了吧。

最初的“戴高乐”号,那可不是我们后来知道的那个被全世界军迷吐槽“跑不快”的“小短腿”。不,不,在那个更宏大、也更疯狂的蓝图里,它是一头真正的核动力猛兽。为了能让它在大洋上跟苏联人的航母正面掰手腕,设计师们近乎奢侈地给它塞进去了整整四台K-15核反应堆。这是什么概念?15.4万马力的澎湃动力,能推着这艘四万七千吨的战舰,像海上奔跑的公牛一样飙出30节的高速。

再加上从美国人那里买来的两台81米长的C-13-3型蒸汽弹射器——这才是正经东西——“阵风”M也好,E-2C也罢,满油满弹,想怎么飞就怎么飞。这样的“戴高乐”,才配得上法国海军定海神针的地位。

但梦做得有多美,账单就有多疼。核动力这玩意儿,造起来贵得离谱,养起来更是个无底洞。一艘“戴高乐”就已经让国库紧巴巴的,再来一艘一模一样的?恐怕真得把卢浮宫抵押出去。

更要命的是,航母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支双航母编队,你至少得配上四艘装着四面“大盾”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吧?这笔账算下来,别说财政部长了,连总统都觉得头皮发麻。所以,1992年,“戴高乐”号的龙骨刚铺好没多久,二号舰“黎塞留”号的计划就被一刀砍了。无情,但现实。

可问题又绕回来了:法国不能只有一艘航母。这就像一个拳击手只有一只胳膊,一旦“戴高乐”进船坞趴窝维护,法国在海外的利益谁来撑着?克莱蒙梭那两位老爷子已经老态龙钟,退役是板上钉钉的事。法国急需一个搭档,一个能和“戴高乐”共用弹射器、共用舰载机,但价格上能让大家喘口气的“经济适用舰”。

这时候,也不知是谁,突然想起了美国人的老路子。当年山姆大叔造完贵上天的“企业”号核航母,不也回过头,老老实实造了两艘常规动力的小鹰级吗?这事儿证明,核动力平台改成常规动力,技术上屁事没有,船体线型、核心设计,大都能抄过来用。

法国人一拍大腿,怎么把这茬给忘了!他们直接把“戴高乐”号的船体图纸拿过来,开始了一场“降级手术”。四座金贵的核反应堆被整个抬走,换上了八台基于克莱蒙梭级锅炉改进而来的燃油锅炉,再配上四台同款的蒸汽轮机。

说实话,法国的锅炉技术算不上世界顶尖,这套动力总成拼了老命也就能输出14万马力,比核动力版是差了点,但别忘了,船也轻了。减重到4.4万吨的“黎塞留”号,跑个30节航速,绰绰有余。

为了把省钱两个字刻在骨子里,“黎塞留”号的甲板布局、弹射器、拦阻索、雷达、电子战系统,乃至于升降机,都和“戴高乐”号做得一模一样。唯一的明显不同,就是舰岛。没了核反应堆的掣肘,“黎塞留”号恢复了常规航母那个标志性的、有点傻大黑粗的中置舰岛,烟囱也理所当然地冒了出来。

方案一出,海军那边差点开香槟庆祝,财政部虽然还是一脸便秘的表情,但总算没再摇头。1997年,“黎塞留”号开工,项目预算死死地摁在了140亿法郎,跟“戴高乐”比,几乎是腰斩。为了凑这笔钱,法国人也是拼了,把船况还不错的“福熙”号提前退役,以两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巴西,算是回了一大口血。

更绝的是,法国人还厚着脸皮,把第二批E-2C预警机的采购给推迟了,他们打的算盘是:必要时,直接蹭美国航母上的预警机用。这操作,把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看得是肝疼。美国人左看看英国那艘吨位不小、却死活不买预警机的“大胆”级,右看看法国这两个小兄弟,心里那叫一个苦啊:敢情你们一个个都指望我一个打全部?我和苏联还隔着个太平洋呢,你们可就在人家家门口啊!

说到底,造航母,技术固然是门槛,但比技术更难的,是下定决心的勇气,和持续砸钱的毅力。很多人总觉得航母的技术高不可攀,其实,你换个角度想,全世界能造LNG运输船和豪华邮轮的国家,比能造航母的国家还要少。这说明什么?说明航母本身的建造难度,可能并没有被神话得那么夸张。

真正的难点,是航母背后那一整套复杂到令人发指的配套体系,以及一个国家,它到底有没有一颗坚定不移走向深蓝的心。毕竟,航母这东西,纯粹是“吞金兽”,你看不到一分钱的直接利润回报。英国人当年不是没机会,六万吨级的CVA-01弹射型航母,图纸都画好了,技术水平直逼美国,最后呢?还不是因为预算问题,成了一堆废纸。法国的“戴高乐”号,要不是因为没钱,何至于沦落到只有两台反应堆,航速只有25节的尴尬境地。

最终,在2004年,“黎塞留”号常规动力航母正式服役。法兰西海军,时隔多年,终于重新迎来了双航母的荣光。当“戴高乐”号需要进港休整时,“黎塞留”号就能顶上去,确保三色旗永远飘扬在至少一艘航母的桅杆上。这艘四万吨级的CATOBAR航母,用来对付苏联的基辅级,那是手拿把攥。

当然了,要是真碰上库兹涅佐夫级,甚至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核动力超级航母,它肯定力不从心。不过,那又怎么样呢?对付那些真正的大家伙,那是美国海军那十来艘十万吨级超级航母和英国那几艘六万吨级航母该操心的事。法国人对自己的定位,一直看得很清楚。

历史终究没有如果。苏联的红色巨浪最终自己退去,“瓦良格”号没能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旗舰,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生,“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则在船台上被拆解成了废铁。事实证明,造航母最大的难题,从来都不是“能不能造”,而是“愿不愿意一直投钱”。这考验的不是技术,是国家意志。只要决心下了,船坞不够可以扩建,技术不行可以研发,舰载机落后了可以迭代。反之,再宏伟的蓝图,也终将在岁月的尘埃中,悄然褪色。

上一篇:淮南高空剪叉式升降机
下一篇:吉林40CrNiMo大口径厚壁管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