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陷麦城绝境,途经马超辖区却盼不到援兵,他为何选择坐视不理?

admin 2025-10-25 23:25 产品展示 168

参考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建安二十四年冬月,荆州大地一片萧瑟。

曾经威震华夏的关云长,此刻正被困在麦城这座孤城之中,四面楚歌,举目无亲。

城外,东吴名将吕蒙、陆逊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这头困兽做最后的挣扎。昔日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辉煌,如今已成过眼云烟。

关羽环视着这座春秋时期楚昭王所筑的古城,心中五味杂陈。城墙虽高,但兵力单薄;粮草虽有,但坚持不了多久。

更让他心焦的是,派出去求援的廖化至今没有消息传回。按照计划,廖化应该先去上庸求助刘封和孟达,如果不成,再往汉中方向寻求马超的支援。

时间一天天过去,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关羽开始怀疑,那些平日里称兄道弟的同僚们,真的会为了救他而冒险吗?

特别是马超,这个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的西凉猛将。按理说,同为五虎上将,马超应该义不容辞地前来救援。

可是直到现在,汉中方向依然毫无动静。关羽不禁苦笑,也许从一开始,他就高估了这些所谓的战友情谊。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马超的选择,绝不仅仅是胆怯或冷漠那么简单,这背后隐藏着整个蜀汉政治集团内部的深层矛盾和权力博弈。

【一】水淹七军:关羽人生的最后辉煌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正当刘备刚刚被群臣拥立为汉中王的时候,镇守荆州的关羽做出了一个影响三国格局的重大决定——北伐襄樊。

这个时机选择得相当精妙。孙权正在准备攻打合肥,曹魏的主力大部分都调往淮南防备吴军,荆襄一带的防务相对空虚。

刘备刚刚拿下汉中,蜀汉势力达到鼎盛,正是乘胜追击扩张地盘的绝佳机会。关羽作为荆州的实际统治者,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

关羽的战略目标很清楚——拿下襄阳和樊城这两座要塞,为进一步北进中原打开通道。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蜀军北上的重要据点。

只要攻下这里,蜀汉就能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为将来的全面北伐创造条件。

开局的表现让关羽信心大增。他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率荆州精锐北上。

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守襄阳,这两员魏将虽然能力不错,但面对关羽的猛烈攻势还是感到压力巨大。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率领七军前往增援。

于禁是曹操的老部下,经验丰富,庞德更是勇猛异常的猛将,曾经在马超手下效力,后来投靠曹操。这两人联手,按理说应该能够稳住局面。

可是,老天爷偏偏帮了关羽一把。建安二十四年八月,襄樊地区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决汉水以灌曹军。

滔滔洪水倾泻而下,于禁的七军营寨瞬间被淹没,数万曹军将士不是被淹死就是四散逃命。

于禁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投降。庞德就不同了,这个西凉汉子宁死不屈,被关羽当场斩杀。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震惊之余,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的名声传遍天下。

水淹七军的胜利,让关羽的声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是,胜利往往潜藏着更大的危机。

关羽这次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后方防务空虚。更要命的是,他在处理与东吴关系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二】白衣渡江:背后的致命一击

就在关羽沉浸在水淹七军的巨大胜利中时,一个更致命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东吴对荆州的觊觎由来已久。按照当初的约定,刘备借荆州是临时性的,等拿到益州后就要归还。

可是刘备入蜀成功后,不仅没有归还荆州,反而派关羽长期镇守。这让孙权极为不满,双方为此多次产生摩擦。

更让孙权难以容忍的是关羽的傲慢态度。早些时候,孙权为了稳固联盟关系,派人向关羽求亲,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

这本来是一桩政治联姻,对双方都有好处。可是关羽不仅断然拒绝,还出言不逊,说出了"虎女焉能配犬子"的话来。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孙权。一个臣子竟然敢如此羞辱自己的儿子,这种傲慢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孙权当即决定,一定要给关羽一点颜色看看。

东吴大将吕蒙早就看出了关羽的弱点。关羽虽然能征善战,但性格高傲,容易轻敌。更重要的是,他把主力全部投入到襄樊战场,荆州后方防务空虚,正是偷袭的好时机。

为了麻痹关羽,吕蒙使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先是装病,让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

陆逊看起来人畜无害,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将领,关羽对他自然不会太在意。陆逊上任后,还特意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恭敬,更是让关羽放松了警惕。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就在关羽围攻樊城正激烈的时候,吕蒙发动了著名的"白衣渡江"。

他让精锐士兵扮成商人,穿着白衣乘坐商船,堂而皇之地渡过长江。关羽设在江边的哨兵以为是普通商船,根本没有在意。

吕蒙的军队成功渡江后,迅速分兵几路。一路攻占公安,一路攻占江陵,还有一路切断了关羽与上游的联系。更要命的是,守将糜芳和傅士仁根本没有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

为了瓦解关羽军心,吕蒙还使出了一招更毒的计策。他善待关羽将士的家属,让他们给前线的亲人写信报平安。

信中详细描述了东吴军队如何爱民如子,如何优待降将。这些家书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关羽军中,立刻引起了极大震动。

关羽的士兵们听说家里不仅安然无恙,而且生活得比以前更好,战斗意志急剧下降。加上荆州失陷的消息传来,军心更是涣散。关羽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

【三】败走麦城:英雄末路的绝望挣扎

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后,关羽终于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他立刻下令从樊城撤军,想要回师救援荆州。可是这个时候,形势已经彻底逆转了。

前有曹军追击,后有吴军堵截,关羽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的退路已经被彻底切断。

东吴不仅占领了江陵、公安等重镇,还控制了长江水道。曹军也趁机反击,从北面施加压力。

关羽带着残部且战且退,一路上不断有士兵逃亡。到了后来,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少,处境越来越危险。无奈之下,关羽只能选择退守麦城。

麦城位于当阳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之间,是春秋时期楚昭王所筑的一座古城。

这座城池地势虽然险要,但规模不大,而且年久失修,根本不适合长期坚守。关羽选择这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争取时间,等待援军到达。

可是,援军在哪里呢。按照当时的地理位置,距离麦城最近的蜀汉军队,就是驻扎在上庸三郡的刘封和孟达。

上庸位于今天的湖北十堰一带,与麦城之间虽然山路崎岖,但确实是关羽最有希望得到救援的方向。

关羽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将廖化,让他冲出重围前往上庸求援。廖化不负重托,成功突围而出,日夜兼程赶到上庸。可是,刘封和孟达的回复让廖化目瞪口呆。

"山郡初附,民心未定,不可轻动。"这就是刘封给出的理由。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出兵救援。廖化苦苦哀求,甚至跪地不起,可是刘封和孟达就是不松口。

廖化无奈,只能继续西行,希望能够联系到汉中的马超。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终于坚持不住了。

眼看城中粮尽箭绝,外面的包围圈越来越紧,关羽决定做最后的突围尝试。他带着儿子关平和仅有的十几名骑兵,趁着夜色从麦城西门冲了出去。

关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沿着小路向西北方向逃跑,争取与上庸的刘封、孟达会合,然后经汉中返回成都。

可是,孙权早有准备,他派朱然切断了关羽的北上道路,又派潘璋在临沮设伏。

关羽一行人在临沮附近的章乡遭遇东吴伏兵,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一代武圣就此陨落,享年约六十岁。

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三国。曹操得知消息后,既高兴又惋惜;刘备听到消息后,更是悲愤欲绝。

可是在这场悲剧中,最让人不解的就是蜀汉内部的态度。刘封、孟达拒绝救援已经够令人愤慨的了,那么马超呢,他又在做什么。

历史的迷雾在这里变得更加浓厚。关羽败走麦城,向西北逃亡的路线,按照地理位置确实有可能经过汉中马超的辖区。

作为五虎上将中威名最盛的两人,作为同样镇守一方的军事统帅,马超理应对关羽的危难有所反应。

可是,翻遍史书,我们看不到马超有任何救援关羽的举动。这个曾经让曹操闻风丧胆的西凉猛将,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在汉中安静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这种沉默,这种无动于衷,在后人看来确实难以理解。毕竟,关羽不是普通的将领,他是刘备的义弟,是蜀汉军中的精神支柱。

他的死活关系到整个蜀汉的政治稳定和军心士气。按常理,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同僚都应该想办法施以援手。

马超的冷漠背后,隐藏着远比我们想象更加复杂的政治考量。他绝不是简单的无能为力,而是有着更深层的隐情。

这个看似简单的军事问题,实际上牵扯到蜀汉政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利益纠葛。

更深层的真相在于,马超作为外来的降将,他在蜀汉内部有着极为微妙的真实地位。

他与关羽之间,存在着一种外人难以察觉的微妙关系。而他的这个选择,对蜀汉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

【四】降将的生存哲学:马超的政治处境分析

要理解马超为何选择袖手旁观,我们首先必须深入分析他在蜀汉政治体系中的真实地位和处境。

马超的身份相当复杂。他不是普通的将领,而是曾经独霸一方的军阀。马超的祖父马平曾任天水兰干尉,父亲马腾更是凉州的实力人物,与韩遂并称凉州二雄。

马超年少成名,十七岁就跟着父亲征战,在平阳之战中脚部中箭仍然坚持作战,一举斩杀袁绍的部将郭援,从此声名远播。

建安十六年,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人起兵反抗曹操,在潼关战中打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

当时马超率领十万联军,声势浩大,连曹操都感到了巨大威胁。如果不是被曹操的离间计击败,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了。

可是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一步走错满盘皆输。马超败给曹操后,不仅自己颠沛流离,连父亲马腾和两百多名族人都被曹操残忍杀害。

这种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彻底改变了马超的人生轨迹和政治理念。

从独立的军阀沦为寄人篱下的降将,这种身份转换给马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建安二十年,马超投靠刘备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西凉少帅,而是一个经历了太多挫折和痛苦的中年人。

刘备当然也明白马超的特殊性。一方面,马超的军事能力和声望对蜀汉很有价值,特别是在对付曹魏的斗争中,马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反曹的旗帜。

另一方面,马超的经历也让刘备保持警惕,毕竟这是一个曾经拥有十万大军的枭雄,谁能保证他不会重新起异心呢。

所以刘备对马超采取了一种既用又防的策略。名义上给他很高的地位——五虎上将之一,建安二十四年还封他为左将军,章武元年更是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可是实权方面却比较有限,主要负责汉中以西的防务,说白了就是让他在边疆看门。

这种安排其实很有深意。汉中虽然是蜀汉的北大门,战略地位重要,但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军事区域。

把马超安排在这里,既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震慑曹魏,又能让他远离蜀汉的政治核心,减少可能的政治风险。

更重要的是,马超在蜀汉内部始终处于一种被监视的状态。史书记载他"常怀危惧",这四个字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

作为降将,他必须时刻小心谨慎,不能有任何越轨的行为,否则随时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马超的尴尬处境。刚投靠刘备的时候,马超说话还比较随意,有时候会直接叫刘备的字。关羽看不下去了,认为这是对刘备的不敬,甚至提出要杀掉马超。

虽然刘备没有同意,但第二天在大会上,关羽、张飞并持刀而立,摆出威胁的姿态。马超看到这个场面,吓得从此再也不敢直呼刘备的字了。

这个小插曲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反映了蜀汉内部复杂的等级关系。马超虽然贵为五虎上将,但在关羽、张飞这些老资格面前,地位明显不如。

他们可以威胁马超,马超却不敢反抗,这种不平等关系对马超后来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马超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保持低调,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行事,不要给任何人留下话柄。

如果他在关羽遇险时表现得太过积极主动,很可能会被解读为别有用心,反而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五】同床异梦的五虎上将:表面和谐下的暗流涌动

要深入理解马超的选择,我们还必须剖析蜀汉内部,特别是五虎上将之间的真实关系。

表面上看,蜀汉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他们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个看似完美的组合内部其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隔阂。

首先是资历和地位的差异。关羽、张飞、赵云是刘备的老部下,从微末时期就跟着刘备打天下,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

特别是关羽和张飞,更是与刘备结为异姓兄弟,这种特殊关系让他们在蜀汉集团中享有超然的地位。

相比之下,马超和黄忠就是后来者了。黄忠原本是刘表的部将,后来投靠刘备;马超更是从敌对阵营投靠过来的降将。这种不同的出身背景,自然会在内部形成一种无形的等级差异。

更重要的是,关羽的性格问题为这种矛盾埋下了隐患。关羽虽然忠勇可嘉,但性格高傲,看不起很多人。

对于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就很不满意,认为一个老头子凭什么和自己并列五虎上将。诸葛亮为此还专门派费诗去荆州安抚关羽的情绪。

关羽对马超的态度就更复杂了。马超的名声在外,曾经让曹操吃尽苦头,这种威名让关羽既有些不服气,又有些好奇。

史书记载,关羽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能力如何,"超人才可谁比类"。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际上透露出关羽内心的复杂情绪。

诸葛亮的回复很有技巧:"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意思是说马超确实很厉害,可以和张飞相提并论,但还是比不上关羽的超群绝伦。

这个回复表面上是在安抚关羽,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五虎上将内部微妙的竞争关系。关羽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地位,说明他对其他人的能力和地位确实存在一定的敏感性。

马超作为当事人,当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微妙的态度变化。关羽从来没有把他当作真正的平等战友看待,更多的是把他看作一个需要提防的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马超在关羽遇到危险时义无反顾地前去救援,确实有些不太现实。

除了个人关系的问题,还有地域集团的分化。

蜀汉政权实际上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以法正、孟达为代表的东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徐州集团,还有本土的益州集团。

这些集团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形成了复杂的政治生态。

马超作为凉州降将,实际上游离于这些主要集团之外。他没有稳固的政治基础,也没有可靠的政治盟友。

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中立,不要卷入任何派系斗争,更不要给人留下结党营私的印象。

这种复杂的内部关系,在关羽北伐失败后暴露得更加明显。刘封、孟达拒绝救援关羽,表面上是出于军事考虑,实际上也有个人恩怨的因素。

孟达与关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而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对关羽的特殊地位也有些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马超的选择就显得更加理性了。他既没有救援关羽的义务,也没有这样做的政治必要。

相反,如果他表现得过于积极,反而可能被其他人解读为想要拉拢关羽,建立自己的势力,这对他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六】权力游戏中的理性选择:马超的政治智慧

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分析,马超选择坐视不理关羽的危难,其实体现出了相当高明的政治智慧。

首先,马超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汉中地区的军事统帅,他的首要任务是防范曹魏的进攻,保卫蜀汉的北大门。

如果为了救援关羽而擅自离开防区,一旦曹军趁机进攻,整个蜀汉都可能面临危险。

汉中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是蜀汉的军事屏障,更是连接关中与益州的要道。

失去汉中,蜀汉就失去了北伐的前进基地;保住汉中,蜀汉就保住了战略主动权。从大局考虑,马超坚守汉中比救援关羽更符合蜀汉的整体利益。

其次,马超还要考虑救援行动的现实可行性。当时关羽败走麦城,东吴军队已经形成了严密的包围网。就算马超真的出兵,要想成功救出关羽也是极其困难的。

从汉中到麦城,中间隔着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难行。马超的军队如果走陆路,不仅行军缓慢,而且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和拦截。

如果走水路经汉水下行,路程虽然较短,但同样面临被截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等马超的军队赶到时,关羽很可能已经突围失败了。

事实证明,马超的判断是正确的。关羽从败走麦城到被俘身死,前后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就算马超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立即出兵,也很难赶上救援的最佳时机。

与其冒巨大风险进行一次注定失败的救援行动,不如保存实力,坚守本职。

第三,马超还必须考虑这种行为对自己政治地位的影响。作为降将,他最需要的就是刘备的信任。

如果他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擅自行动,不管结果如何,都可能被刘备怀疑有其他企图。

刘备虽然表面上对马超很信任,但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戒备。这种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马超曾经是独立的军阀,有自己的势力和野心。

如果马超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过于主动,很容易被解读为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相反,如果马超严格按照职责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反而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可靠的下属,没有任何异心。这种表现更符合刘备对他的期望,也更有利于他在蜀汉政治体系中的长期生存。

第四,马超还要考虑自己家族的生存问题。他的父亲马腾和两百多名族人都已经被曹操杀害,现在马家只剩下他和堂弟马岱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保存自己就是保存马家血脉的唯一希望。

如果马超为了救援关羽而冒险,一旦失败,马家就真的要绝后了。从家族传承的角度考虑,马超有责任保护自己,确保马家的血脉能够延续下去。

这种考虑虽然显得有些自私,但在那个以家族为纽带的时代,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最后,马超还要从蜀汉政治格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羽在蜀汉的地位确实很特殊,他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刘备的义弟,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在很多时候可以超越正常的等级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存在对蜀汉的政治平衡是不利的。他的特殊地位让其他将领都感到压力,也给刘备的政治平衡术带来了困难。

如果关羽不在了,蜀汉的政治格局可能会更加稳定,各方势力的关系也会更加平衡。

这种想法虽然有些残酷,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是常见的。马超作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将领,当然能够看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选择袖手旁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超选择的正确性。关羽死后,马超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在蜀汉的地位有所提升。

刘备虽然为关羽的死而悲愤,但对马超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后,马超被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成为蜀汉政权中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

这种结果说明,马超的政治判断是准确的。他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马家的生存发展争取了更好的条件。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体现出了相当高明的政治智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肯定马超的选择。毕竟,关羽不是普通的将领,他是蜀汉军中的精神支柱,是刘备最信任的战友。

在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同僚们的冷漠确实让人感到寒心。这种选择虽然理性,但在道德层面上却很难得到认同。

这正是政治斗争的残酷之处——它经常会把人置于理性与道德、利益与情义的两难选择中。

马超选择了理性和利益,这让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成功,但也让他在道德上承受了质疑。这种两难选择,恐怕是每一个身处政治旋涡中的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北美日韩旅游升温背后:中国游客在海外遇到的冷遇与历史根源分析
下一篇:狼队比赛的指挥选手,收了DRG多少钱?低级指挥让DRG一波逆转获胜!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