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藏着一位“扫地僧”。保安老李本是计算机系退休教师,返聘后每天盯着论坛抓“耗子”。这天凌晨六点,一个标题为“国产战机性能大揭秘:J10全貌首曝”的帖子突然让他瞳孔地震——这哪是军迷发帖,分明是把歼10的“户口本”贴上网了!
老李盯着屏幕上精确到毫米的雷达参数和发动机剖面图,后背直冒冷汗。他立即拨通国安局电话,语气比当年批改学生作业还严肃:“这不是普通军迷能写的,赶紧查!”这通电话,揭开了中国军工保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
成都理工学院的小赵同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手转发的帖子会惊动国安局。他委屈巴巴地解释:“我就是在深圳邮电网看到的,以为是网友编的技术文,想着学校论坛军迷多,就转了。”调查人员顺着网线追到深圳,却发现帖子已经被删得干干净净。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时,小赵突然想起:“对了!我是通过电子科大的论坛导航找到的原文!”这句话让专案组眼前一亮。原来,电子科大的论坛导航链接成了关键线索。顺着这条线,调查人员终于锁定了最早发帖的“netman”——成都某军工研究所的前工程师郭健。
郭健的经历堪称“反面教材”。这位曾参与歼10项目的技术骨干,因旷工被研究所开除后,跑到民营公司上班。看着网上对歼10的热烈讨论,他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肚里的“干货”比那些军迷专业多了。于是,他熬夜写了篇揭秘文章,把歼10的关键参数和结构细节全抖了出来,还配上自己画的剖面图。
被捕后,郭健还在辩解:“我没卖给外国人,就是想跟军迷讨论讨论。”但法律可不认“讨论”二字。最终,他因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这个教训告诉我们:有些“技术炫富”,代价实在太大。
电子科技大学可不是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组建的,由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华南理工的电讯专业合并而成。建校初期,一批像王祖耆教授这样的归国专家,带着科研设备从全国各地奔赴成都,在艰苦条件下为我国电子工业奠基。
如今的电子科大,早已成为“双一流”A类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双双获评A+。更厉害的是,他们研制的飞行器隐身材料,性能直逼美国F35;太赫兹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就,正是传承自当年那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
20多年过去了,歼10泄密案的警示依然振聋发聩。当年郭健随手发的帖子,差点让我国军工科研成果暴露于敌人眼皮底下。而在今天,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2025年,某高校学生因连接校园周边的“免费WiFi”,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还有主播为吸引流量,试图直播军事机场的新型战机。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进步。电子科大如今建立了“人防+技防+智防”的保密体系,学生们在实验室讨论技术时,连手机都要存进专用保险柜。泰州高校的“智融警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网络安全,成功阻止多起电诈案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守护国家机密的“最后一公里”。
保安老李的事告诉我们,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当年,老李凭借专业知识和敏锐直觉,及时掐断了泄密链条;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反间谍”的行列中。2025年,一位大学生因发现微软网站漏洞并及时报告,获得4万美元奖励;还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举报疑似涉密信息,让潜在的泄密行为无处遁形。
站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的实验室里,看着学生们专注地调试设备,我们仿佛能听到当年那声警报的回响。从歼10泄密案到今天的科技强军,中国军工走过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艰辛道路。而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绷紧保密这根弦。毕竟,在网络时代,一个不小心的转发、一张随意的照片,都可能成为敌人的“情报源”。
当年的歼10泄密案,是一记警钟;今天的科技成就,是无数科研人员用汗水和保密筑起的丰碑。让我们记住:守护国家机密,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正如电子科大的校训所言:“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在追求科技进步的我们更要守住底线,让中国的科技脊梁永远挺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