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人们反而更怀念那段时光呢?

admin 2025-11-22 08:15 产品展示 124

我出生于1970年,如今已51周岁。说实话,现在的我时常会怀念起从前的日子。若问起我的父母,他们更是对过去的生活津津乐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曾经贫困的日子里,却能感受到更强的幸福感呢?

回溯到70、80年代,那时的人们生活压力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因此幸福感也相对较强。以我父母为例,父亲是一名部队汽车兵,复员后与战友们主动选择了国营企业。在那个年代,公安局和政府机关并非人们的首选,因为参加国家建设、投身国营企业才是工人的理想选择。母亲初中毕业,因体育特长被招进了供销社的商店卖货。结婚后,父亲成了厂里的大客司机,母亲则是商店的售货员,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在当时无疑令人羡慕。

我出生后,父亲每月工资38元,母亲32元,这在当时应该算是小康家庭了。父亲作为大客司机,单位组织活动或旅游时总会带上我,让我从小就见识了许多外地的风景。而母亲因工作便利,偶尔能买到一些紧俏的生活用品,我们家因此过得相当幸福。

那时,国营企业都有自己的医院或卫生所,大病小病只要拿职工医疗本,全部免费。这份医疗保障,让家人们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也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安稳。

十几岁时,父亲单位分配了一间顶楼的单室,虽然没有暖气,但父亲在厨房自己安装了一个小锅炉取暖。楼上楼下的叔叔伯伯们也都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能在80年代住上楼房,已经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了。

后来,父亲的职位得到了升迁,从司机到车队队长,再到调度处处长,我们家也从没有暖气的单室搬到了有暖气的双室。父母亲的工资虽然不算高,加起来也不过一二百元,但足够我们这个小家庭丰衣足食。

再说说我的姑姑和姑父,姑父在市内报社印刷厂工作,姑姑在一家塑料厂工作。当时最幸福的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不论中学毕业还是高中毕业。父亲那辈有大学文凭的,绝对是高级知识分子,而普通人大部分都是中学和小学学历。不论什么学历,都可以通过招工进入当地的企业,很少有人没有工作。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景象。

那时,每家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你家工资100元,我家也100元。过年过节,大家拿着粮票布票做新衣服、买肉、买花生瓜子。由于物资并不丰富,总也吃不到肉的家庭觉得过年吃肉简直太香了。

到了90年代,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姑姑家的表姐被招到报社的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进了印刷厂,成为了后来的事业单位员工。而二姐三姐不喜欢进印刷厂,先后进了轮胎厂工作。那时,我们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工作,只要想学习,各个单位都有子弟小学、子弟中学和企业技校,毕业直接进厂。

然而,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国企渐渐倒闭、解体、转制,企业员工下岗、失业,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物资开始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现在冬天吃草莓、吃西瓜、吃桃子,应有尽有,物资极度富足。

但社会却变了。企业没了,子弟学校也没了。学校开始多了私立学校,除了学习文化之外,更多的是培养一些特长。教育成本大幅度增加,家长的工资虽然涨了,每个月三千五千是以前的十几倍,但养一个孩子却越来越费劲。

以前,不论什么学历,都能找到一个工作,生活无忧。而现在,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都未必能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一切都在改变,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以前,房子是单位分的,学习靠自己,老师是无偿奉献的。现在是学习靠补课,老师靠办班。我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用0.12分钱和二两粮票买一个面包的感觉,那时的面包仿佛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而现在,2.5元一个同样的面包,不需要粮票,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生活质量在提高,但贫富差异却越来越大。小时候,国家演员的工资也只比我父母的工资高个十几二十几元,再就多一些演出的补助费,最多也就百十来元钱。几十年过去了,父母的工资从二千多涨到三千多,而演员的演出费却从过去的几十元涨到了几千万。

以前,邻居们你家缺什么了,上我家取;我家没有啥了,上邻居家借。邻里街坊都像一家人。而现在,我家门口多放个桶,领导都会找上来说占用公共通道了。

老百姓没有了国营企业的福利分房,没有了国营企业的子弟学校,更没有了国企过去的“以老换少”(即父母如果退休了,可以由自己子女顶上)。曾经国营企业配套的医院或卫生所也消失不见,医疗保障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无忧。教育越来越多花样,成本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难找,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

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但总感觉缺点啥。或许是缺了曾经对国营企业的热情与热爱,还或许缺了一种幸福的味道。那种味道,是邻里间的温情,是工作稳定的安心,是生活简单的满足。如今,这些似乎都已渐行渐远。

上一篇:一氧化碳报警器有用吗?
下一篇:郑智化事件引热议!谁在撒谎失职?机场冷漠真相究竟为何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