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坚如磐石》里那个笑着让人“手下去火锅”的黎志田吗? 于和伟演的这个反派,愣是没靠妆发,几个眼神就把那种笑里藏刀的劲儿给演活了。 最绝的是,他和雷佳音对戏时即兴加了个整理袖口的动作,一边慢悠悠捋袖口一边说话,看得人后背发凉,连张艺谋都当场拍手叫好。
可你能想到吗? 现在被夸“万物皆可于和伟”的他,二十多年前还在剧组当群演,连句台词都没有。 张艺谋那会儿就注意到,别的群演凑合事儿,只有于和伟连当背景板都琢磨状态,还夸他是“那批群演里最牛的一个”。 这么多年过去,于和伟还真从没名没姓的“龙套”,成了被国家认证的“国家一级演员”。
说起他演的曹操,真是绝了。 之前他演的刘备已经够经典了,没想到换身衣服,他能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把曹操的狂放多疑、英雄末路演得完全是另一个人。 易中天都说他比以往的曹操都更接近历史真实。一个人能把三国里刘备和曹操这对立角色都演成代表角色,这事在国内影视圈可真不多见。
他给角色加了好多小动作,比如看到民众疾苦时号啕大哭,让革命先驱有了烟火气。 网友都说“让你演陈独秀,没让你把他从书里扣下来”,这话可真没错。
去年在《坚如磐石》里,于和伟说了句“演员该看重角色”,我觉得这话戳中了好多人的心。 你看现在有些组,演员带几个替身,台词念数字,骑马戏都骑别人脖子上。 对比之下,于和伟这种“较真”显得特别扎眼。 为演《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将军,他翻了几百遍历史资料,连人家写字习惯、说话语气都琢磨。 拍就义戏,他主动要求“再拍两遍”,就为在眼神里同时留住从容和不甘。
说到片酬,这圈里怪象可真不少。 有人为抢角色,片酬能从一千万自降到两百万。 但也有像于和伟这样的,他说演员挑戏不能光看钱,得看和角色有没有共鸣。 《人民日报》都四次点名夸他,肯定他那种对表演的敬畏心。
你看于和伟这些年,从《历史的天空》里让人恨得牙痒的万古碑,到《刑警队长》里圆了警察梦的顾铭,再到《悬崖之上》里淡定的特工周乙,角色差异巨大,但每个都让人信服。 他甚至在轻喜剧《下一站,别离》里,能把中年男人的内敛和爱而不敢演得动人,带点《廊桥遗梦》的浪漫。 这种跨题材的能力,可不是靠热搜能练出来的。
《我是刑警》里他演东北刑警秦川,因为本身就是辽宁抚顺人,演起来特别接地气。 编剧卢敏说过,于和伟是他认识演员里读书最多的,对人物理解力特别好,能一下子抓住戏哪里能出彩。 这种功夫,都在戏外啊。
现在行业老说“工匠精神”,但你看于和伟,他好像一直就这么干的。 他妈妈当年在街头卖烤红薯拉扯大几个孩子,哥哥姐姐为他辍学打工。 这种经历,可能让他更懂珍惜吧。 他说演员得先把自己磨砺好,做个有趣味、善良、有人格吸引力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像于和伟这样不靠流量靠角色的演员,在当下这个环境里,到底能走多远? 当周围很多人都在追逐热点、话题时,这种“慢”和“较真”,真的能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吗?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