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抗大学习期间,许世友曾主导过一起“拖枪逃学”行动,当时他是联络了红四方面军30多位干部学员,准备各自带枪,偷跑回四川去打游击,只是未能成功。
事后,为了安抚这些骄兵悍将,毛主席是逐一走访,和他们面对面的谈心,以化解其中误会。并且最后主席还亲自作保,不仅减免了抗大制定的处罚,还在抗战打响后,放手让这批学员去前线征战立功。
比如此次事件的两位主角,许世友是去了386旅做副旅长,王建安则在八路军津浦支队当支队长,两人后来都是率军独当一面,备受重用。
但这里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洪学智好像被“遗忘”了。老战友们一个个都上了战场,偏偏只有他在抗大枯坐冷板凳,连着5年无仗可打,不说出去带兵,甚至连去作战部队的机会都没捞着。
毛主席为何要在抗战紧要关头,选择“雪藏”洪学智?是认为他的能力仍需沉淀,还是背后另有苦衷?
一、抗大风波:洪学智确实有苦难说
长征后期,毛主席就萌生了办军校的想法。当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培养干部,二是因为红军过草地后,部队缩编,干部超出许多,需要有地方暂时收容。
这所军校一开始叫红军大学,后来几经搬迁,最终定名为抗大。学员当中,因为红四方面军干部多为农民子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因此抗大也是选择了因材施教,将学员编制成两个支队,一方面军的干部编入1队,四方面军则在2队。
像许世友这类行伍出身的将领,大多不爱读书,都是接到命令后没办法才来报到。但洪学智却是个特例,长征后他刚被提拔到方面军司令部,闻知红军创办军校,便主动要求入学,说想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因为他是小学毕业,有些文化基础,便被特批编入了要求更高的1队。
洪学智是怀揣沉淀深造的热忱而来,但当时的抗大内部氛围却颇为微妙。自草地分兵后,红一、四方面军有诸多误会没有解开,现在大家都挤在一个学校,低头不见抬头见,学员之间多少也会拌两句嘴。
此外,毛主席决心对红四方面军进行思想整顿,让这支英雄部队去除所谓的个人烙印,重焕生机。但抗大在执行这项任务时,却过于蛮干,批评居多,却忽视了疏导,这也令许多四方面军学员感到委屈和压抑。
许世友性情中人,别人说他,他偏不服,课也不愿上了,想着干脆拉上一票老战友逃学算了。2天时间,他就联络了30多人,其中包括王建安、陈再道、詹才芳、刘世模等,都是红军的功勋名将。
按洪学智自己的说法,他当时并不知情。但事情泄露后,抗大列出的参与者名单中,他却名列前茅。
说洪学智参与的证据在哪?
其实没有证据,光靠推测。
此次参与的学员当中,基本都是原四方面军第4军的干部,比如老军长许世友,继任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建安,副军长刘世模,加上洪学智这个曾经的军政治部主任,一个指挥班子全凑齐了。洪学智和许世友情谊匪浅,又是4军元老,要说他没有听到任何风声,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当时抗大最担心的事情,是许世友想拉着部队一起走。所以朱德曾亲自过来探望洪学智,问他有没有给前线的部队写过信,洪学智坚持说没有。后来董必武也来找他问话,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洪学智则说自己也是“稀里糊涂”。
其实整件事情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许世友等人受了委屈,想要一走了之。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延安非常担心草地分兵的悲剧会重演,因此抗大最终不论过程,只追究结果,拟定的处罚相当严厉。
只有毛主席认为其中是有隐情的,他先是找董必武询问情况,然后又让徐向前去探望老部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毛主席做了一个决定,他主动找到许世友,和他促膝长谈,以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去感化这员备受委屈的战将。
在谈话的最后,毛主席问许世友之后有什么打算。
许世友心中内疚,只是低声回答说:
“我想回老家,种田务农,侍奉老母。”
毛主席摇了摇头:
“你许世友如果是条汉子,就应该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抡圆大刀片,再干一番事业。”
毛主席信任四方面军的将士,也希望许世友等人能放下包袱,不要去管外界的流言蜚语,要用成绩和战绩来证明自己。主席让学员们回到抗大,亲自给他们授课,讲哲学,讲军事,讲形势。
在这期间,毛主席说了一句话,令台下听课的洪学智很受触动:
“我说三个方面军都是一尺,不是一方面军是一尺,四方面军就是九寸,要比谁矮一寸。四方面军的历史一样是光荣的,必须一视同仁。”
传道受业解惑,毛主席用面对面的沟通,解开了横亘在两个方面军之间的心结。一次误会,反而因祸得福,让红军几个方面军再次紧密团结成一个整体。
最后,毛主席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让许世友等人回归老部队,委以重任。但当老战友们纷纷披甲执锐,鏖战于抗日烽火前线时,洪学智却仿佛被遗忘在了后方。
二、五年蛰伏:毛主席让洪学智“隐姓埋名”
一次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洪学智被安排到毛主席曾住过的窑洞里防空。等到第二天,正好又遇上毛主席前来探望。当时主席很随和,一开口便是唠家常,问他身体、生活,学习状态怎么样,想不想出去工作。
洪学智一时语塞,未及回答。
主席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紧接着说:
“你想出去工作,马上就可以在边区分配工作。”
这个问题毛主席问过很多人,比如许世友,而他们最后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希望回到战场。但洪学智沉默良久后,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
“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继续学习,过去战争年代,对马列主义理论学得太少,很需要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洪学智这是真心话,他是政工干部,却一直觉得自己理论水平不够,所以才主动要求来到抗大学习,如今经历一番波折,又蒙主席亲自教诲,更加感慨理论和认知的重要性。
洪学智的这番话,让主席甚为触动,他创办军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军事干部,更是想让红军官兵都能打开眼界,知道如何去建设军队,甚至是之后如何去建设和管理一个国家。而洪学智就是最早领悟毛主席良苦用心的学员的之一。
主席很欣赏洪学智,但也给他打了预防针:
“要学习,这一期不行了,马上要毕业了。你要学习,就得等到下一期了。”
当时抗大一学期是半年,洪学智如果再留一期,肯定是要错过很多积累战功的机会,个人发展也会暂时陷入停滞。但洪学智并不在乎这些,如果真的只计较个人职务高低,他压根就不会选择来抗大。
不过洪学智选择留下,也帮毛主席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抗大创办之初,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毛主席亲自讲授战略学,其他老师中,像王稼祥、博古、徐特立,也都是军中元老级人物,水平都是顶尖的。但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毛主席要兼顾统筹全局,王稼祥、博古等人也是重任在肩,分身乏术,抗大师资骤然吃紧。
与此同时,随着八路军、新四军的急速扩张,干部缺口成比例增加,更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加紧培训学员。而洪学智正是理想人选,他有文化,又是多面手,从基层政工、参谋工作、军事指挥,到后勤管理,皆有涉猎,是军中鲜有的全能型人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洪学智原则性强,处事公允,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家都服他。所以如果要选一位宿将坐镇抗大,协调管理剩余四方面军学员,洪学智就是唯一人选。
毛主席将洪学智留在抗大,让他隐姓埋名的干幕后,虽浪费了他的带兵才能,却也为军队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干部。这绝非“雪藏”,而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重用”。
正因如此,在洪学智开学仅三个月后,毛主席就特批他进入干部教员训练班,不久之后就正式委任他为游击战术教员。
从1936年踏入抗大校门起,洪学智在后方平静的度过了五年,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但这段看似沉寂的时光,却为他日后辉煌的成就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三、后来居上:从补锅匠到大国栋梁
洪学智命运的转折点,是1940年的一次特殊命令。
当时为了加强新四军的干部力量,抗大总校决定抽调骨干前往苏北,筹办第五分校。洪学智被委以重任,担任这支先遣队伍的领队,并内定为五分校副校长。
当年11月,洪学智率领一支由教员、干部和学员组成的270人队伍,从晋东南出发,穿越日军严密封锁的晋、冀、鲁、豫、皖、苏六省,行程2500余公里,并于次年4月成功抵达江苏盐城,部队无一减员。
当时兼任校长的陈毅亲自前来迎接,盛赞洪学智是完成了一次敌后小长征,创造军史上的奇迹!也正是基于对洪学智指挥能力的信任,陈毅同时任命洪学智为盐城卫戍司令,虽然因为当时指挥机构还未成立,只是光杆司令一个,但这却标志着洪学智在阔别战场5年后,再次恢复了军职。
而接下来,洪学智又干了一件大事。
不久之后,日伪军出动1.7万人,对苏北盐阜地区进行夏季大“扫荡”,五分校的学员意外陷入包围。洪学智在督促教师学员转移后,亲自率领临时组建的游击分队断后,巧妙运用地雷战、伏击战、破袭战节节抗击,迷惑和迟滞敌人的追击速度,最终在周旋3个多月后,成功掩护五分校主力跳出包围圈。
如此出众的游击天赋和指挥能力,令陈毅叹为观止,当即改任洪学智为盐阜军区司令员。至此之后,洪学智的军旅生涯便顺风顺水,每到关键时刻便遇贵人相助。
1942年底,盐阜军区改为军分区,划入新四军3师管辖。次年3月,洪学智被任命为3师参谋长,成为黄克诚的副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第3师指挥核心就是黄克诚与洪学智两人。
黄克诚善谋大局,但在战术指挥上略显谨慎,而洪学智心思缜密,执行力强,且善于沟通协调。更为关键的是,洪学智性格平和,与黄克诚的刚烈形成鲜明对比,两人性格互补,相得益彰。大事上黄克诚拍板,细节上洪学智谋划,堪称完美搭档。
后来3师挺进东北,队伍路过山东休整时,陈毅还很舍不得,曾把洪学智单独叫过去,说:
“毛主席让我问你一下,你对现在的工作职务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毛主席说,可以考虑另作安排,而且马上就可以安排。”
而当时洪学智的回答是:
“几年来,我对3师也有了感情,我愿意继续在3师工作,职务高低都不会计较。”
洪学智这番推心置腹的说辞,自然是真的。而黄克诚最终也回报他的信任。
抵达东北后,延安曾安排李天佑接任3师第一副师长,但这样本来的副师长洪学智,可能就要降为参谋长。所以黄克诚婉拒李天佑,并明确表示,如果一定要给3师派人,那么就直接去担任师长,自己改任政委,反正洪学智的副师长不能动。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洪学智承担的任务也更加重要。他能力太过全面,剿匪缺人他去,运输困难他去,东北铁路交通中断,又派去他担任铁路司令,后来更是被上级直接点名,空降王牌6纵担任司令。
从补锅匠,到四野顶级战将,洪学智用自己惊人的晋升速度,诠释了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若没有抗大5年深造,哪会有如今的全能硬手。四野不乏名将,但几个王牌纵队司令,在战争的持续推进中,多少都暴露了问题,要么是性格误事,要么是能力单一,只有洪学智稳中有进,从未出过半点纰漏。
建国之后,洪学智更是炽手可热。先是被邓华要去了东北,后被彭德怀点名执掌志愿军后勤,从朝鲜回国后,黄克诚又把他要去了总后勤部。直到后来的1977年,叶剑英再次力荐洪学智出来主持国防工业的大局。
洪学智的“好人缘”和“大才干”,始终是吸引各方争相延揽的关键。与其共事过的战友,无不称赞其能力、人品与担当。
回望那抗大的五年蛰伏,非但不是埋没,反而是毛主席高瞻远瞩,为国家锻造和储备一位未来擎天巨擘的关键布局。这五年的淬炼,极大地拓展了洪学智的视野、锤炼了他的全面能力、塑造了他沉稳坚韧的品格,为他日后在更广阔舞台上创造彪炳史册的功勋,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历史最终证明,毛主席的这步“棋”,走得何其深远与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