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这出“双面秀”,唱给谁听?
七月中,印度外长苏杰生登台,一番精心措辞的演讲,向世界描绘了一幅与中国的“正常化”蓝图。他嘴里反复念叨着“合作”、“责任”,听起来客气得很。
可话锋一转,他点名中国,啪地列出了三项“先决条件”。这哪是寻求合作,分明是把谈判桌当成了擂台,先发制人地扔出了挑战书。新德里似乎打算来这么一招:一只手握着橄榄枝晃悠,另一只手却在台子底下悄悄地给对手上眼药。这套“双面”策略,玩得不可谓不精妙。
这套提议的头一条,直勾勾地对准了那绵延数千公里的边界线。新德里的意思很明确:北京,你得先单方面把前线的兵撤了,那些还没完全理顺的“摩擦点”,也得你来解决。这要求听上去挺像那么回事,好像真想给紧张局势降降温。但稍微拉远点看,故事完全变了味。
边界线上这几年为啥火药味这么浓?说到底,还不是印度自己沿着实际控制线一路向前拱,又是修路架桥,又是垒军事哨所。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流血冲突,导火索就是印方在争议地带突然动工搞基建,把事儿闹大了。后来双方虽然谈了几轮,勉强在几个点位后退了一点,可那股子剑拔弩张的气氛,根本没散。
就在苏杰生站出来说话的前俩月,印度军队在边境方向可没闲着。至少三次“战备加强”行动,媒体都有报道。在拉达克那边,高海拔雷达站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能让巡逻部队更快反应的公路、更靠前的营地,也一天一个样地往外建。同时,印度还批准了一项计划,要给那支专门负责边境事务的“特种部队”扩编。
这些动作,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印度正把越来越多的军事资源往中印边界堆。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再让中国单方面后撤?这要求既不对等,也站不住脚。旁观者看了,只会觉得这是一步谈判棋,而非真心想和解的姿态。
嘴上要开放,手里筑高墙
苏杰生端出的第二道菜,是关于经贸的。他抱怨中国设置了“限制性贸易措施”,说这让印度企业吃了亏。这话刚听着,好像印度挺有理。可再一琢磨,就觉得不对劲了。那些对中印经贸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嘴里说的“限制措施”,大头其实是中国在稀土、一些电子零部件等关键领域的出口管理政策。
但这事儿得说清楚。这些政策,中国又不是专门针对印度才搞出来的。拿稀土来说,中国这些年确实加强了对这类战略资源的出口管理,尤其对那些可能用于军事或尖端技术的原料管得更严。这是基于中国自己的国家安全考量,也是在履行国际义务。这是面向全球的一套统一政策。
把这硬往印度身上扯,非要说这是针对印度搞的“报复”,这种解读,怎么看都像是在硬生生地给经贸问题泼上政治的颜料。
更有意思的是,新德里一面高声喊着要中国开放市场,一面却在自己家门口拼命地砌贸易壁垒。今年以来,印度对不少中国的新能源产品、通信设备、光伏组件,动不动就加征高额关税,还搞出了一堆复杂的技术审查。结果呢?很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印度本土企业叫苦不迭,像一些电子厂、汽车厂,被夹在政府的保护主义和自身生存需要之间,日子过得尴尬极了。
当苏杰生在国际场合煞有介事地要求中国“取消贸易壁垒”时,围观的人难免会纳闷:印度到底想跟中国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正常化”关系?这种一边打压,一边要求对方开放的做法,逻辑上怎么都说不通。
姿态满分,诚意几分?
苏杰生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实现边界最终解决”,听着更像是一句空洞飘渺的政治口号。中印边界线,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争议盘根错节,至今没正式划定。在边界问题上,尤其是在印度还在实际控制线那里一点点往前拱的时候,想搞什么“最终方案”?那无异于沙滩上盖楼,根本不可能。
更别说北京也不可能接受一个完全以新德里单方面想法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这么把新德里的三个要求拆开一看,印度的策略轮廓就清晰多了。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外交学者,把这叫做“典型的双轨操作”。怎么说呢?轨道一,在军事和国内层面,卯足了劲儿加强边境部署,同时在国内使劲儿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摆出一副对华强硬的姿态,以此来稳固国内政治的基本盘。
轨道二,在国际外交场合,则换上一副面孔,摆出愿意对话、理性合作的样子,主要目的是想向西方盟友证明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想在对抗中捞取谈判的筹码,然后在谈判桌上,继续包装对抗的实质。他们希望通过先设置一堆看似合理的条件,来倒逼北京做出让步。
可北京这边呢?显然对印度的这套把戏看得很透彻,并没有急着回应苏杰生的讲话。中国外交部之前的表态,一直都很明确:希望印度能和中国相向而行,但在核心利益上,那是一步也不会退让的。谁都能看出来,印度外长这番话,表演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份“表演”的虚伪,正是在他们言行巨大的反差中,暴露得一览无余。
如今的中印关系,确实挺微妙的。经济上,两国产业链联系紧密,合作的潜力巨大。安全上,彼此又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不信任。如果双方都死死咬住那种“你退一步,我就进一步”的零和思维不放,最终很可能一起滑向“冷对抗”的泥潭。
这种无休止的消耗,对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都拥有十几亿人口、肩负着巨大发展任务的大国来说,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印度如果真心想让两国关系“正常化”,或许真得拿出点更实在的姿态。停止把边境问题往政治和舆论上带,拿出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坐下来好好谈,而不是张口就甩出一堆不切实际的先决条件。
迈向未来的路上,对于这两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来说,回归理性,也许不是唯一的选项,但绝对是最明智的那一条。当一方的言行如此分裂时,真正的对话,究竟要从哪里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