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韩剧把中国西汉名臣东方朔变成“东洋角色”,而中国某权威媒体竟用韩国人的话术为其站台时,文化战场上的荒诞剧就此开幕。更魔幻的是,面对网友批评,编辑竟回应“宣传得还不够多”。这场闹剧背后,是韩国系统性“文化挪移”策略的冰山一角——他们用“东洋”模糊中国印记,而我们的某些机构,正亲手递上铲子帮他们挖墙脚。
冲突在两条战线同时爆发:一边是韩国编剧将东方朔改头换面塞进韩剧,服饰造型活像穿越错片场的戏曲演员;另一边,中国媒体用“东洋故事”为标题,把西汉典故包装成泛亚洲文化遗产。网友质问为何替剽窃洗白,编辑反呛“才发两次算什么”,态度嚣张得仿佛在说:“我还能更离谱”。
深扒韩剧制作背景会发现,这种操作早有套路。韩国学界近年将《三国演义》标注为“东洋古典”,孔子变成“东洋思想家”,如同把北京烤鸭改称“东亚脆皮禽肉”。更精妙的是他们“去中国化”话术:不直接否认起源,而是用地理模糊术——把“中国”稀释成“东方”,再悄悄把“东方”等同于“韩国文化遗产厅”官网甚至将关羽列为“朝鲜历史英雄”。而中国媒体配合演出时,连字幕翻译都照搬韩方提供的“东洋”表述。
普通观众的反应更真实。重庆网友晒出对比图:韩剧里东方朔的帽饰与汉代壁画相差十万八千里,陕西网友吐槽“这造型像用抖音特效合成的穿越剧”。但真正刺痛人的是新加坡华人的评论:“某些同胞的文化自卑,已经严重到要借韩国人的镜子找自信?”
风波看似因媒体删帖暂缓,实则暗流更凶险。韩国文化院在华招募“文化志愿者”的公告被挖出,要求应征者“纠正中文网络对韩国历史的误解”。更微妙的是,某学者在微博辩护称“文化共享是大势所趋却被网友用《国际版权公约》条文打脸——改编不等于能篡改国籍。
三天后,韩国电视台放出纪录片《寻找东洋之根》,镜头里山东曲阜孔庙被标注为“东亚儒学发祥地”,旁白强调“各国共同继承”。同日,中国媒体突然转发该片预告,配文“多元文化之美”。这种同步操作点燃舆论核弹:历史学者晒出朝鲜王朝档案,其中明确记载“东方朔乃汉朝名士”,但韩国网民集体刷屏“古代汉城(今首尔)才是东方文化中心”。
某些人总爱把“文化自信”挂嘴边,身体却很诚实地帮别人数钱。当韩国人把偷文化做成产业链,我们竟有人主动当起物流队长。更讽刺的是,他们可能还觉得自己在促进“国际交流”。用“东洋”这种和稀泥的词,既不敢得罪金主又妄想蒙蔽同胞,最后只会沦为文化版图的“自毁工程队”。
当韩国媒体把长江黄河写成“东亚母亲河”时,我们是否该“大度”地鼓掌说“格局打开”?如果明天有人声称长城是“东洋奇迹”,某些人是不是要抢着当解说员?在文化保卫战里,到底谁在“促进交流”,谁在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