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这几年发展挺快,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三艘航母接连下水服役,都用的是常规动力系统。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不直接上核动力呢?核航母听起来牛气冲天,能无限续航,全球跑不带喘气的。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全核航母时代,到现在11艘现役航母全是核动力的。结果,美媒自己跳出来,给出了个让人意外的答案:中国不造核航母不是技术跟不上,而是因为核动力这玩意儿优势大,麻烦更大,尤其是退役处理那堆事儿,成本高到离谱,环境风险一大把。美国自己都头疼不已,中国自然不急着趟这浑水。
先说说美国核航母的来龙去脉。美国首艘核动力航母是企业号,1961年服役,搭载八座核反应堆,能以30多节速度狂奔,续航几十万海里不用加燃料。它服役51年,参加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全球转悠执行任务,舰载机起降无数次。2012年退役时,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后续处理成了大难题。核反应堆拆下来后,得运到哥伦比亚河的处理厂深埋,可美国核废料太多,先来后到排队,企业号的反应堆从2012年等到2018年,成本从10亿美元涨到15亿美元。最新的消息是,得排到2034年才能轮上,其他老航母每四年退一艘,队列可能拖到2050年。2025年6月,美国海军刚签了5.36亿美元合同,让北星海事公司在阿拉巴马莫比尔拆解舰体,预计到2030年完事儿。这还不算完,环境监管严,核废料污染风险高,很多国家不让核舰艇靠港,怕出事儿。
美媒像《国家利益》和《1945》杂志直言不讳,说中国看透了这些坑。核动力航母前半生威风,后半生是个烫手山芋。中国海军起步晚,但追赶稳扎稳打,三艘航母都是常规动力的,续航虽有限制,得靠油轮补给,但维护简单,成本低。辽宁舰是改造的瓦良格号,2012年服役;山东舰是首艘国产,2019年入列;福建舰2022年下水,电磁弹射技术先进,满载排水量8万吨级。这些舰艇主要在近海和西太活动,常规动力够用,不用为核废料头疼。美媒专家伊斯特伍德指出,中国当前战略焦点是南海和台湾海峡周边,远洋需求没那么迫切,核航母的无限续航优势暂时发挥不出来。
美国核航母的核反应堆技术复杂,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就栽过跟头。它用核潜艇的K15反应堆凑合,结果动力不足,航速勉强30节,故障频发,跑一天修两天。法国就这一艘核航母,维护成本高到天际。美国虽技术成熟,但尼米兹级和福特级退役在即,处理队列长,经济负担重。美媒提到,美国海军核废料处理厂超负荷运转,深埋储存需要特殊地质条件,避免泄漏污染地下水。企业号的八座反应堆拆解时,得用起重机移除燃料棒,运到储存点,整个过程辐射防护严苛,工人培训就花大钱。中国观察这些,觉得核动力虽好,但后遗症太多,不如先完善常规舰队,积累经验。
中国不造核航母,还有技术门槛的原因。核反应堆小型化难,热效率高,冷却系统复杂。中国有核潜艇经验,但航母反应堆功率更大,得耐高温高压。美媒分析,中国虽有钍反应堆和液态金属冷却技术研究,能减少核废料,但从实验室到舰上应用需要时间。四川有核反应堆原型曝光,卫星图显示可能用于航母,但还没正式上舰。004型航母传闻是核动力的,大连船厂模块显示有四条弹射轨道,排水量或超12万吨,类似于福特级。美媒《防务新闻》说,中国选择常规动力,是为了避开核扩散敏感,国际上核技术出口管制严,中国不急着暴露底牌。
战略层面,美媒认为现代战争变了,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水下武器威胁大,大型航母生存力下降。投资核航母回报不确定,中国更注重分布式力量,如驱逐舰和潜艇群。核航母维护周期长,每几年大修,反应堆加燃料得几年时间,常规舰灵活得多。中国海军目标是蓝水海军,但步步为营,不冒进。美媒《海军新闻》指出,中国三艘航母已形成战斗力,福建舰海试顺利,电磁弹射让舰载机起飞效率高,歼-35隐身机上舰在即。相比核动力,这些进步更实用。
经济成本也是关键。核航母建造费用是常规的两三倍,美国福特号首舰超130亿美元,后续舰也过百亿。中国国防预算虽增长,但优先导弹和空军,航母不是唯一焦点。退役处理更贵,美国企业号拆解总成本或超20亿美元,包括运输和深埋。中国学聪明了,等核废料处理技术成熟再上。液态金属冷却堆能高效用燃料,废料少,但验证需时。美媒强调,中国高瞻远瞩,避免美国式困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核动力不是万能药。苏联库兹涅佐夫号是常规的,俄罗斯继承后维护难,但没核废料烦恼。美国核舰艇事故虽少,但潜在风险大,如辐射泄漏。美媒引用专家,说中国不造核航母是理性选择,未来若需全球部署,自然会上。卫星图显示江南船厂有新航母分段,可能是005型,核动力概率高。但眼下,三艘常规航母够用,训练舰员,完善编队。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