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写的一本叫《冰鉴》的书
曾国藩写过一本书叫《冰鉴》,里面讲的是古代的面相和行为分析。虽然书中有些内容像“鼻子高的人注定当官”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玄乎,但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至今仍然很有用。书中提到,我们不能只听别人说什么,还要注意他们的动作、笑容,甚至细微的习惯,比如怎么抠手指头。就像曾国藩说的:“要了解谨慎的人,看他做不了的事;要了解大胆的人,看他做了什么。”
曾国藩说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眼睛上。”眼神清澈坚定的,通常都是值得信赖的年轻人(比如在面试时,能和你对视而不飘忽)。而眼神浑浊闪烁的,可能心里藏着鬼(就像电视剧里反派角色心虚的样子)。
脸型骨骼就像手机的硬件配置,天庭饱满(脑门宽)是“学霸脸”,颧骨突出像“权力开关”,鼻梁挺拔堪比“事业中轴线”。就像现在说“头大聪明”一样,虽然不科学,但曾国藩确实总结了一套公式。
表面看起来做事果断,内心却非常细腻,能忍耐的(参考《狂飙》里的高启强),曾国藩说这种“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
脸型就像拼图,拼得越协调的人往往被认为越有福气。比如说嘴巴大鼻子高的组合被称作“福娃套餐”,而眼睛斜嘴歪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命运多舛。
辨人小记
大约在1862年,李鸿章为了扩大淮军的规模,带了三个年轻人去见他的老师曾国藩。这三位年轻人一进门,姿态各不相同。
第一个人一进来就开始仔细打量客厅里的装饰,显然是想讨好别人;第二个人低着头,站得像标枪一样直,连大气都不敢出;第三个人看起来像个屠夫,但是双手背在身后,抬头望天,一副很拽的样子。
曾国藩那天在院子里走着,假装没注意到他们,实际上偷偷用眼角观察着三个人的一举一动。
通过观察,他注意到第一个人的眼神在客厅的花瓶和字画上停留了很久,心里想着这些东西待会儿可以用来夸奖,肯定没错。
另一个人低着头数地上的蚂蚁,害怕与领导眼神相遇(心里想着:“千万别点我名!”)。
第三个人直接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看天看地就是不看领导(其实心里在想:“这院子连我家猪圈都不如”)。
曾国藩散步回来后,立刻宣布让第一个人负责后勤工作(因为他太会逢迎,不适合重用)。
第二个人当了文职,帮忙跑腿(“这人胆子小,干不了大事”);第三个人直接去了前线打仗(“这人脾气火暴,不当将军可惜了”)。
这位第三人就是后来名震四方的刘铭传。
曾国藩的餐桌看人技巧
在1858年的两江总督府后院,曾国藩看着面前的李鸿章,忽然放下筷子说道:“少荃啊,你以后肯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但要记住,吃饭太快的人容易脾气急躁。”
李鸿章一听到这句话,吓了一跳,他确实常被同僚调侃说吃饭像打仗。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恩师能在一饮一啄间看出人心,这种功夫,我们远远不及。”
曾国藩识人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看眼鼻知正邪,观嘴唇辨真假”这样的口诀。他在《冰鉴》这本书里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一个人在餐桌上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真实的性格。
比如他重用湘军将领鲍超,是因为注意到这位粗犷的将军有个习惯,每次夹菜前都会等长辈先动筷子;而没有重用一位进士出身的幕僚,是因为这个人吃饭时总是把饭粒掉在桌上,还偷偷用袖子擦掉。
四个小点能看出本质
夹菜也像打仗一样需要技巧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提到:“观察别人夹菜,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深浅。”他特别注意两类人:一类是专门夹肉吃的,这种人多半自私;另一类是只吃面前菜的人,通常格局不大。
很久以前,左宗棠第一次和曾国藩一起吃饭时,特意把一盘辣椒炒肉放在桌子中间,自己只吃旁边的一些青菜。曾国藩后来对身边的助手说:“左宗棠这举动,表面上看是谦让,实际上是退一步进两步,此人心里有计谋,恐怕不容易接纳不同意见。”后来,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的矛盾,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吃饭的节奏
湘军将领刘铭传有个外号叫“刘大嘴”,因为他吃饭总是狼吞虎咽。曾国藩却看出这背后的玄机:“快而不乱者,雷厉风行;快而狼藉者,有勇无谋。”果然,刘铭传后来在台湾抗击法军时,既能闪电出击,又不忘修筑工事,成为晚清少有的“智勇双全”之将。
3. 如何处理剩饭剩菜
《曾国藩家书》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地方官员请客吃饭,把剩下的鱼骨头收拾好,说是要喂猫。
曾国藩悄悄对身边的人讲:“如果这个人真的节俭,就应该直接吩咐仆人处理,何必做作?肯定是虚伪的人。”半年之后,这位官员果然因为贪污被查出。
4. 如何巧妙地劝酒
李鸿章刚到曾国藩手下时,在酒席上使劲给曾国藩敬酒。曾国藩却在一旁仔细观察:那些谁来敬酒就喝谁的,他心里记为“容易被影响”;那些实在推辞不过才喝的,他觉得这些人“原则性强”;而那些自己不喝却劝别人喝的,他直接认为“不值得深交”。
如何在实践中检验识人技巧
1860年安庆之战之前,曾国藩特意设下了一场“鸿门宴”。他让八位候选将领一起吃饭,暗暗观察他们的表现:
吃饭时主动添饭的彭玉麟后来成了水师统帅;把鸡腿夹给同僚的鲍超成了冲锋陷阵的猛将;而那个把汤勺往自己碗里刮的将领,果然在战场上临阵脱逃。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粒米决定一生”。
李续宾年轻时生活很穷,有一次去曾国藩家吃饭,不小心一粒饭掉在桌上。他犹豫了一下,竟然当着大家的面捡起来吃了。曾国藩一看,立刻说:“爱惜东西的人也会爱护士兵,这孩子将来能托付大事!”后来,李续宾在三河镇战斗到最后一刻,证明了曾国藩的预言是对的。
今天的餐桌上
曾国藩的“用餐看人法”到现在还很管用。你要是不信,下次吃饭的时候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在点菜的时候,那些总是说“随便”的人可能不太有自己的主张,而那些抢着点贵重菜肴的人多半是爱面子。
转盘餐桌上的规矩:一直忙着转动桌子夹菜的人往往显得有些急躁,而那些主动帮忙停下转盘的人则更能理解他人的位置和感受。
到了结账的时候,如果有人假装找钱找得很慢,那可能是个很会算计的人;相反,那些大方接受别人请客的人反而更值得信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以后也能回馈他人。
一位知名的互联网行业领袖曾经分享过,他挑选合作伙伴时一定会邀请对方吃火锅:“通过观察对方夹肉丸的方式,就能看出对方的性格。那些只顾自己夹肉丸的人,在合作中也很可能只顾自己利益;而那些主动帮别人夹肉丸的人,才更懂得分享和共赢。”
曾国藩晚年对李鸿章说:“用人的关键在于了解人;而了解人最重要的是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从不直接指出别人的餐桌习惯不好,而是悄悄记在心里。
这种聪明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中也很关键:如果你注意到同事吃饭时经常发出声响,不用直接批评,只需要不把敏感的工作交给他们处理;而当发现客户在用餐时总是杂乱无章,就不要期待他们在商谈时会遵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