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咱先聊个有意思的。
同样是功成名就的奥运冠军,马龙和张继科,这俩哥们儿如今给人的感觉,咋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一个活成了国家队的宣传板,另一个活成了……嗯,活成了他自己。
这事儿放以前,我可能觉得是性格使然,但自从瞅见马龙那张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照片,我算是品出点别的味儿了。
那画面挺有冲击力的。
一个搞体育的,还是个天天跟直径40毫米小球死磕的运动员,西装革履地坐在那儿,看飞机坦克从眼前过。
这可不是哪个冠军都能有的待遇。
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打野球最猛的大爷,突然有一天被请去中南海喝茶了,多少有点儿不真实。
这背后要是没那个“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在捣鼓,我把名字倒过来写。
很多人说,刘国梁眼光毒,看中了马龙的稳。
废话,这谁看不出来?
马龙稳得都快成精了。
你看他比赛,哪怕被对手逼到悬崖边上,他脸上的表情都不会变一下,心率估计都比解说员的稳。
他就像个没有感情的乒乓球机器,脑子里除了计算旋转、落点和下一板怎么弄死你,估计就没别的了。
赢了,他最多攥一下拳头;输了,也就默默转身喝口水。
这种人,在球场上是对手的噩梦。
你想想,你用尽浑身解数打出一个神仙球,全场都炸了,结果一抬头,对面那哥们儿跟没事人一样,抄起球准备发下一个。
这心理压力谁受得了?
可这种性格,放球场下,其实挺吃亏的。
他没张继科那种撕开衣服仰天长啸的霸气,也没法像傅园慧那样随口就是一个表情包。
在需要“人设”的今天,马龙的人设就是“没有”人设。
他太标准了,标准得像个假人。
但有意思的就来了。
张继科那种放荡不羁的“藏獒”性格,为他圈粉无数,也让他早早地离开了赛场,拥抱了流量。
而马龙这种近乎于“无趣”的性格,反而让他一步步走进了另一个,更需要谨言慎行、也更看重绝对可靠的圈子。
从乒协副主席,到全国青联副主席(对,这头衔听着就够顶的),再到这次的观礼嘉宾,每一步都稳得可怕。
说白了,刘国梁他们看中的,恰恰是马龙的这份“无趣”。
因为这份无趣的背后,是极致的自律、是绝对的服从、是对规则的百分百尊重。
你把任何任务交给他,完全不用担心他会给你搞出什么幺蛾子。
他就像部队里最让人放心的那个标兵,永远不会走错一步。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有时候也犯嘀咕。
我们总希望运动员能活得鲜活一点,能有点个性。
可到头来,似乎还是那个最“听话”的孩子,拿到了最多的糖果。
姚明能坐上篮协主席的位置,靠的也不止是身高和球技,更是他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的那份高情商和对规则的精通。
这么一看,马龙的这条路,几乎是复刻,甚至可以说是优化版的。
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偶像,一个不会犯错的榜样。
可我总觉得,一个完美的人,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真实。
当然,马龙能走到今天,绝不只是“听话”那么简单。
他的业务能力,那是实打实的硬。
双圈大满贯,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
这意味着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是这个星球上把乒乓球玩得最好的那个人。
这份恐怖的统治力,才是他一切荣誉的基石。
没有这个,再“稳”也没用。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成了一个有趣的闭环:因为他想赢,所以他必须极致自律;因为他极致自律,所以他性格沉稳甚至无趣;又因为他这种性格,让他成了体制最欣赏的那类人,从而在赛场之外,赢得了更多。
刘国梁早就看透了这一切。
他当初说马龙“一心只想赢”,这话现在回味起来,简直是判词。
马龙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赢”而设定的程序。
至于赢得的是什么,是奥运金牌,还是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许对他来说,只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罢了。
这么一想,还挺带感的,不是吗?
一个顶级运动员,用打比赛的逻辑,在过他的人生。
只是,不知道当他深夜独处时,会不会偶尔也想撕一次衣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