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这地方,从来不缺大新闻。但今年9月的一份防务协议,还是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家,突然宣布要当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把身家性命绑在一起。
这纸协议背后藏着的话,比纸面上写的劲爆多了。因为它指向了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核武库。
这一下,整个中东的力量天平都得重新校准。利雅得和伊斯兰堡的这次联手,哪是军事合作那么简单?这分明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豪赌,赌的是整个地区的未来。
对以色列来说,自己不再是村里唯一的“核武扛把子”了。对美国来说,这更是自家后院又被人刨了一块地,影响力明晃晃地被挑衅了。
一巴掌打醒了土豪
事情的起因,是9月9号多哈上空的那几声巨响。以色列的战斗机说来就来,直接越境往卡塔尔首都扔了十枚导弹。目标是哈马斯在那儿的谈判代表。
事后以色列轻飘飘一句“预防性打击”就想了事。但这举动,在中东世界掀起的可是滔天巨浪。
最疼的,除了被打的卡塔尔,恐怕就是沙特了。卡塔尔的今天,不就是沙特可能面临的明天吗?这简直是一面镜子,照得沙特后背发凉。
要知道,卡塔尔可是驻着上万美军的乌代德空军基地。那可是美国在中东最铁的哥们儿之一。结果呢?盟友家门口被炸了,华盛顿连句重话都舍不得说。
这种袖手旁观的态度,让利雅得的心凉了半截。沙特猛然发现,自己和卡塔尔在美国眼里的分量,其实差不多。
就在不久前,特朗普总统还和中东土豪们打得火热。前脚刚夸口跟卡塔尔有上万亿美元的合作,后脚沙特就拍出6000亿美元的投资大单。
军事上也绑得死死的。卡塔尔是美国的“非北约重要盟友”,沙特也签了上千亿的防务合同。
沙特一直觉得,这层层金元关系,就是一张刀枪不入的“保护网”。但以色列的炸弹和美国的沉默,把这张网撕了个粉碎。
靠谁不如靠自己
原来,花了上千亿的“保护费”,换来的就是个幻觉。在美国那杆秤上,以色列的利益永远是最重的那个砝码。
过去两年,以色列对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等七个伊斯兰国家动过手。内塔尼亚胡这么横,不就是仗着美国撑腰和阿拉伯世界的一盘散沙吗?
这一拳,算是把沙特王储本·萨勒曼彻底打醒了。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醒过来的沙特,动作快得惊人。他找到了一个最硬核、也最靠谱的盟友——巴基斯坦。
9月17日,萨勒曼亲自坐镇,两国在利雅得签下了那份震惊世界的共同防御协议。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的话更是掷地有声:“任何对沙特的攻击,就是对巴基斯坦的攻击。”
把核弹摆上桌面
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这是递给以色列的“最后通牒”。沙特看上巴基斯坦什么?不就是它手里的那张王牌——核武器。
军事专家估算,巴基斯坦大概有170枚核弹头。再配上射程能覆盖以色列全境的“高里”系列导弹,这威慑力,是实打实的。
沙特高官解释协议时,话说得很直白:合作将“涵盖所有军事手段”。潜台词谁都听得懂:要是沙特本土挨打,巴基斯坦的“核保护伞”就可能打开。
这一下,以色列在中东几十年的核垄断,被彻底打破了。过去,以色列虽然嘴上不说,但谁都知道它有核武器。这张底牌,让它在历次冲突中都占尽了心理优势。
现在,沙特通过和巴基斯坦“联姻”,也给自己搞了张“最后的底牌”。以色列国防部长在议会里承认,得重新评估地区安全局势了。说白了,就是以后再想动手,得先问问伊斯兰堡答不答应。
中东朋友圈炸了锅
沙特和巴基斯坦这一握手,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最先坐不住的是伊朗。德黑兰直接放话,导弹和核计划,一个字都不会跟人谈。这无疑是给紧张的局势又浇了一勺油。
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这三家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现在因为沙特这么一搞,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陡然升高。整个中东,正从一个大棋盘,滑向一个随时会爆的火药桶。
远在东边的印度也开始焦虑。新德里本来盯着东边就够累了,现在西边也得时时提防。万一巴基斯坦把战略重心挪到中东,印度在克什米尔的压力就大了。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沙特要是明确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站队巴基斯坦,那印度和整个中东世界的关系,可能都要降温。
国际社会也是一片哗然。联合国安理会开了紧急会议。美国国务院表示“深度关切”,法国说要“密切关注”有没有核技术转移。国际原子能机构甚至威胁要重新评估巴基斯坦的核设施。
西方的担心很现实:万一核武器在中东扩散开来,沙特也拿到了真家伙,那这个地区就将进入一个谁也控制不了的“多人核游戏”时代。
新剧本谁来执笔
沙特和巴基斯坦的结盟,可能只是个开始。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安全组织,似乎正在悄悄成形。
在多哈峰会上,不仅是沙特和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阿曼这些海湾国家也都在,商量着要“激活集体防御机制”。
他们宣布要建统一的情报中心,还要加速组建“海湾联合快速反应部队”。这说明,一个由地区大国自己主导,不想再依赖外人的新安全框架,已经浮出水面了。
但这套新玩法能不能走远,还得看钱和政治。要撑起这把“核保护伞”,沙特每年估计得给巴基斯坦几十亿美元。
可巴基斯坦自己都穷得叮当响,外汇储备见底,国内还在为食品补贴吵个没完。用这么脆弱的经济去撑一套昂贵的核威慑,想想都难。
政治上的博弈更复杂。萨勒曼在国内也不是一手遮天,保守派对这种深度军事捆绑一直有疑虑。而在巴基斯坦,总理和军方那点“微妙关系”,关键时刻也可能掉链子。
两国现在可以口径一致,但真到了危机时刻,能不能步调一致,谁也说不准。
笔者以为
这场由沙特和巴基斯坦主演的大戏,从根子上说,是对过去几十年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体系的一次公开“差评”。卡塔尔的遭遇让大家看清了,安全感是买不来的,关键时刻能靠的只有自己。
中国的角色也因此变得很有意思。作为巴基斯坦的“铁哥们”,又是沙特“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北京在中东的影响力,无疑会水涨船高。但这也要求中国,必须在以色列、伊朗、沙特这些死对头之间,走出更精妙的平衡木。
对美国来说,这就有点尴尬了。特朗普总统的策略,明显更在乎以色列和国内选民。对阿拉伯盟友的死活,似乎兴趣不大。沙特这次“另起炉灶”,正是这种单边主义政策结出的苦果。
未来的中东,剧本可能不再是华盛顿一家说了算。“地区自编自导”的剧情会越来越多。
这当然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但也未必全是坏事。当地区国家开始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只要大家能保持理智,别被情绪冲昏头,或许能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但如果有人先扣了扳机,那被摆上台面的“核选项”,就不再是威慑,而是整个中东都无法承受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