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银安盛基金因首席权益官蒋佳良管理的6只基金多只亏损超50%、细胞生物学博士胡攸乔管基亏57%等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
数据显示,蒋佳良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成立以来亏损52.61%,高换手率达619.66%,而公司近三年从该产品稳收超6500万元管理费,形成“基民血亏、公司稳赚”的争议局面。与此同时,前基金经理许文峰“老鼠仓”事件罚没153万元的处罚,更暴露出合规风控漏洞。
作为浦发银行控股51%的中法合资基金,浦银安盛90%规模依赖固收与货币产品,权益投研能力长期缺位。2024年以来,董事长张健(银行系背景缺乏公募实操经验)与总经理张弛接棒后,虽开启管理层换届,但投研体系断层、基金经理频繁更迭等问题仍未破解。
基民怒斥“哪管死活”的背后,是这家银行系基金在渠道依赖与市场化转型间的深层矛盾,其能否突破困局,成为观察公募行业生态的重要样本。
01
首席权益官致基民亏超50%
近日,浦银安盛基金经理蒋佳良的业绩引起券业观研高度关注。
蒋佳良作为投研老将,2018年6月加盟浦银安盛后,一路升至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身兼均衡策略部总经理等职。如今其管理6只基金合计规模超20亿元,却交出“5亏1微涨”的惨淡业绩,净值直接“腰斩”。
其中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成立于2021年12月28日,截至最新数据,成立以来收益率为-52.61%,近3年收益率-52.27%,净值曲线自成立后持续跑输同类平均与沪深300指数,陷入“跌跌不休”的困境。同系列C类份额亏损更甚,成立以来回报达-53.87%。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任职回报-19.88%,C类份额亏损达-21.18%。
基金吧内充斥着基民的抱怨声:“三年多越补越亏”“亏钱第一、涨停倒数”,更有投资者因亏损愤而注销关联银行卡,负面情绪集中爆发。以规模7.92亿元的品质优选混合A为例,巨额资金深度套牢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真金白银流失。
与惨淡业绩形成反差的是蒋佳良管理产品的异常高换手率。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的换手率在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间持续高企:2023年6月30日达619.66%,2023年12月31日为483.87%,2024年6月30日为480.55%,为2024年12月31日529.29%,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券业观研认为,其高频交易背后暗藏隐忧。一方面,佣金、印花税等交易成本直接侵蚀基金净值,加剧亏损;另一方面,对择时选股能力要求极高,若操作失误将放大业绩波动。
此外,首席权益官业绩暴跌引起骂声一片,有投资者质疑“浦银安盛基金哪管基民死活?”
而在业绩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仍稳收管理费。浦银安盛品质优2022年收取管理费近3500万元,2023年超2000万元,2024年亦超1000万元,形成“旱涝保收”的争议模式。
市场质疑,蒋佳良的投资逻辑究竟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价值投资?混乱的操作风格让投资者难以捕捉主线,更引发对浦银安盛投研体系的拷问,高换手与亏损并存的局面下,公司风控与投研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02
细胞生物学博士管基亏57%
就在数日前的6月21日,浦银安盛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胡攸乔因“岗位职责内部调整”卸任浦银安盛精致生活基金,由褚艳辉自6月20日起接棒管理。
这一人事变动背后,既折射出该公司近年频现的投研团队动荡,也暴露出其在权益类产品管理上的深层矛盾。
公开资料显示,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历的胡攸乔,2020年5月加入浦银安盛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曾任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其职业生涯却因管理产品业绩低迷屡遭市场质疑,多只基金深陷亏损泥沼。
以其管理时间最长的浦银安盛医疗健康为例,该产品本应是其细胞生物学背景的 “主场”。但自2020年12月3日任职以来,业绩短暂冲高后便持续下行,期间最大回撤达57.58%。基金规模从17.55亿元(峰值)骤降至2.87亿元,缩水超80%,沦为主题基金运作的反面案例。
而此次卸任的浦银安盛精致生活更具戏剧性,前任首席投资官吴勇管理近12年期间,曾创下任职回报225.78%、年化回报10.49%的亮眼业绩,但胡攸乔接棒后却交出任职亏损23.48%的惨淡答卷,最终黯然离场,成为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现实注脚。
接棒的褚艳辉现任浦银安盛绝对收益部总经理,2011年加盟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值得关注的是,其在管的5只基金中4只为偏债混合型产品,即便灵活配置型的浦银安盛盛世精选,股票仓位也长期控制在30%以下。
从历史业绩看,其管理的权益类产品表现分化显著。浦银安盛科技创新优选任内亏损超20%,浦银安盛环保新能源却靠押注赛道斩获61.18%的年化回报。
作为该公司“安系列”绝对收益策略产品线核心管理人,其在安恒回报、安裕回报等产品中尚未实现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回报。这种业绩波动,为此次接棒增添了不确定性。
03
张健缺实操、张弛难破局?
作为国内银行系公募基金的典型代表,浦银安盛基金正陷入转型深水区。这家成立于2007年8月的中法合资机构,虽依托浦发银行渠道构建起固收产品护城河,但权益投研能力的长期缺位与2024年以来的管理层剧烈变动,使其综合化资管转型之路布满不确定性。
浦银安盛由浦发银行(51%持股)、法国安盛投资管理(39%)及上海国盛集团(10%)共同发起设立。这种“银行主导+外方参股”的股权结构,天然决定了其业务逻辑对浦发银行渠道的深度绑定。
截至2025年6月30日,Choice数据显示其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579.7亿元,货币基金规模1895.4亿元,两类产品合计占公募总规模超90%,形成“固收一家独大”的鲜明特征。
这种结构背后暗藏隐忧。过度依赖渠道推动的固收与货币产品,导致主动权益管理能力长期滞后。数据显示,其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10%,在权益市场扩容的行业趋势下,主动投研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其向综合化资管机构转型的核心瓶颈。
若说业绩波动可归咎于市场因素,前基金经理许文峰的“老鼠仓”事件则触及合规红线。根据监管处罚文件,许文峰在任职期间利用亲属账户进行趋同交易,尽管最终交易亏损超700万元,仍被依法罚没153万元并实施市场禁入5年。
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于。基金经理利用职务便利提前布局,将投资者资金作为内幕交易的“垫脚石”,即便交易亏损也已构成对信义义务的严重背弃。有投资者感慨:“基民攒钱入市,换来的却是‘经理先跑路’,谁能不心凉?”
自2024年起,浦银安盛开启高频人事调整,核心管理层更迭引发行业关注。原董事长卸任后,浦发银行系高管张健接棒。尽管其在银行体系拥有丰富管理经验,但公募基金领域实操经验的缺失,使其战略布局能力面临考,如何平衡银行渠道资源与公募市场化运作逻辑,成为其首要课题。
券业观研认为,浦银安盛这类银行系基金若想突破“渠道依赖症”,必须在投研机制市场化改革上展现决心。浦银安盛能否借助管理层换届契机,打破固有业务惯性,其未来在权益投研团队扩容、产品策略多元化等方面的动作,将成为观察其转型成效的重要风向标。
与此同时,浦银安盛董事长张健、总经理张弛当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基金经理选拔与考核体系反思,蒋佳良的案例是否暴露出公司在选人时过度依赖过往业绩与学历,而忽视投资风格适配性与长期稳定性?行业共识强调,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应聚焦长期业绩与逻辑可持续性,若其策略长期失效,公司需在“调整支持”与“人员更替”间做出抉择。
其次是投研协同机制重建。高换手率操作是否与投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脱节?若投研提供长期价值标的,而基金经理却热衷短线交易,意味着投研一体化存在断层。张弛需推动体系改革,让研究成果真正赋能投资,而非沦为高频交易的“背景板”。
最后是投资者信任修复。基民大规模亏损已严重影响公司口碑,如何通过透明化沟通、业绩改善计划重建信任,亦是张健、张弛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公募行业“业绩为王”的竞争格局中,浦银安盛若想摆脱当前危机,不仅需要直面投研体系的深层问题,更需在管理机制上展现破局决心。董事长张健、总经理张弛的下一步动作,将直接影响这家基金公司的未来走向。
***END***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Guicai010203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