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配备新型无人机,攻击距离翻倍逼近内陆,东风导弹成装饰?

admin 2025-11-21 23:22 新闻动态 171

从2024年起,有关美国海军依靠一款叫“黄貂鱼”的无人加油机,来改写场上的局势的传闻,真的是越来越多了。

有媒体说呢,MQ-25“黄貂鱼”一旦到2026年正式投入服役,能够让美军航母上的舰载机作战半径直接翻个身,从以前的七八百公里一下子变成超过1500公里。

这样一来,航母可以远离战场,藏在更安全的地方发起攻击,而中国引以为豪的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特别是东风-21D,基本上就打不到它们了,变成了“摆设”。

听着确实挺让人心里发毛的。

毕竟这几十年来,美国的航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军事投送的主力。而中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也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曾被看作是能够有效遏制美军进入西太平洋的重要武器。

现在美国这边突然传出这种消息,感觉像是他们找到破解方法了似的。

难道事情真就那么容易吗?一台加油机就能扭转整个局势吗?

其实,只要把时间线理清楚,再结合各方面透露的技术细节来看,所谓的“打击距离翻倍”大多只是纸面上的理想化估算,实际情况中限制因素还是挺多的。

所谓的“东风导弹失效论”,其实更像是美国在面对中国不断提升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实力时,带点担心的宣传手法,有点焦虑的意味在里面。

技术升级非万能

MQ-25“黄貂鱼”这玩意儿可不是突然蹦出来的什么黑科技,实际上,是美国海军多年来在舰载无人机领域反复试验后,折中的一个结果。

早在2010年代初,美军对X-47B充满了期待,那可是全球第一款具备隐形技术和自主起降能力的舰载无人战机。

目标很明确哈,就是让它钻进敌方防空圈里去打击,还能避开飞行员的危险。

理想看着挺美好,可实际上却挺骨感的。

X-47B虽然顺利完成了航母起降的试验,但在接下来的整合阶段,出现了一堆问题:花的钱太多,维护起来麻烦,又难以和目前的指挥体系对接。

再者,配套的电磁弹射装置也老是出毛病,结果这个项目在2016年就被搁置了。

既然造不出能作战的隐形无人机,那就退后一步,先把最要紧的事搞定——飞得不够远。于是,“黄貂鱼”就这么出炉了。

它可不冲锋陷阵,只专心为FA-18“超级大黄蜂”或F-35C“闪电II”这类主力战机提供空中补给,帮它们延长飞行的时间。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2025年4月发布的报告,MQ-25计划一共打算采购76架,其中有67架会用于战斗部署。

首个工程开发样机预计在2025年12月进行首飞,低速率的早期生产合同有望在2025年中签,2026年逐步展开部署。

也就是说,要达到真正的战斗能力,还得再拖上几年才能搞定。

而且,“黄貂鱼”用处挺单一的,它自己没有武器,也不参与战斗,基本就像个移动的油箱。

按照设计,它能在距航母大约926公里(500海里)的范围内,为其它飞机提供加油服务,最大输送燃油量大概是6.8吨左右。

据说,这样一来,像FA-18之类的战斗机,原本大概8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能逼近1500公里左右,差不多翻了个倍儿。

不过,这毕竟是个理论数字。实际作战中,战机载满武器,频繁进行机动避雷达,还可能采用低空突防等战术动作,这些都会让油耗大大上升。

再加上加油过程也是得时间和配合,实际上能稳稳达到的有效打击距离,大概率也就差不多不超过1100到1200公里。

所谓的“翻倍”里面水分还挺多的。

老机新用难破局

就算航程真有提高,另一个重要问题还摆在那:美军目前在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抗打击能力其实并不够,难以应付现代的防空体系。

FA-18EF“超级大黄蜂”虽然算是升级版,但它本质上还是一款90年代设计的非隐形战斗机。

就算装备了先进的导航设备和电子战设备,可是在遇到中国逐步完善的雷达监测网、远距离预警系统以及多层防空拦截网时,它的隐身程度和突破防线的本事还是显得不太够。

F-35C虽然有隐身的本领,但数量有限,出动率也不高,维护费用可不便宜,短时间内还难以成为航母舰载机队的绝对核心。

更关键的是,哪怕是隐身战机,在长时间飞行、多次加油、深入目标区域的情况下,暴露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

换个说法,黄貂鱼只处理了飞得远的问题,可打得准、坚持得下去的难题却没有解决。

就像一辆年久失修的车,加了个大一点的油箱,确实能跑得更远了,可要是引擎老化、刹车不灵、轮胎磨损严重,跑得再远也没用,反倒更容易在路上出故障。

再说,MQ-25的引入还会引发新的资源配置难题。一艘尼米兹级或者福特级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数量是有限的,通常在60到90架之间。

多添一架无人加油机,就意味着得少一架战斗机或者电子战飞机。这么一来,航母的整体打击能力反而可能会有所下降,不是变强。

再说,空中加油这个活儿,其实也挺费劲的。

两架高速飞行的飞机要在海面上进行对接加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受天气不好、气流变乱、敌人干扰啥的影响,失败几率还挺高的。

要是一趟任务得多次加油才能到达目的地,整条行动链就得变得特别脆弱,不堪一击。

体系对抗非单点突破

最要紧的是,中国的反航母实力可不是靠某一种导弹就能撑起来的,而是由一整套配合默契、协同运作的“杀伤链”体系组成的。

东风-21D的射程差不多在1500公里左右,确实对传统航母的行动范围形成了威胁。不过,真正让美军觉得吃不消的,还得是紧接着出现的东风-26。

这款被叫做“关岛快递”的中程弹道导弹,公开资料里说它的射程大多都在4000公里以上,略微改良的版本甚至可能跑到5000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就算美军的航母退到1500公里开外,东风-26依旧能把它击中。

更别提中国还有YJ-12、YJ-18这些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可以从陆地、海面、空中平台发射,搞得对手不得不应对多方向的集火,压力顿时增加不少。

除了导弹之外,中国的侦察和监视系统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借助天基卫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远程预警雷达、海上巡逻机以及潜艇等各种方法,基本上可以对西太平洋那片宽广的海域保持长时间、连续不断的监视。

一旦察觉到美军航母的动向,相关信息就会快速传到指挥中心,指导各种打击设备展开攻击行动。

与此同时,我国的防空和反导体系也在逐步加强中。

S-400、“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和正在研制的激光、电脉冲武器,搭起了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就算美军的舰载机靠加油机飞得更远,要想突破这套严密的防空网,依旧难度挺大。

挺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也在赶超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技术。

到了2024年6月,在“勇敢之盾”演习上,美军用PrSM精准打击导弹顺利击沉了一艘退役的登陆舰。这意味着,美国陆军差不多在2026到2027年左右,就会拿出第一款能够反舰的战术弹道导弹。

将来,这些导弹会安置在第一、第二岛链的重要点位上,配合分散作战的思路,对中国海军的目标形成一种新型的压力。

这其实凸显了一个道理:如今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单一武器拼比,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全面较量。

能够在侦察、通信、指挥、打击、防御这些环节上都做好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那谁就能把握主动权。

说到一开始那个问题:美国把“黄貂鱼”放上去之后,东风导弹就变成摆设了吗?

答案明显不是这么个情况。

MQ-25的出现,确实算是美国海军为了应付区域拒止挑战做出的一个重要技术调整,不过呢,它也没法彻底改变整个战略格局。

它更像是在原有体系基础上的一次修修补补,并不能算是带来根本性变革的突破。跟其说它是“革命性的跃进”,倒不如说是在现实压力下被动做出的一种无奈抉择。

中国的反航母体系,堆积了好多年的技术储备和战略规划,不光有远程导弹支撑,还配备了完善的侦察、指挥调度到打击的整个链条,真是相当全面。

这样的体系化优势,可不是用一架加油机就能弥补的。

这个事儿呢,美国也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哦。

除了“黄貂鱼”,美军还在推动协同作战飞机和下一代空中优势等计划,打算用有人和无人机组合、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这些办法,把空中优势重新弄个大变样。

将来海空作战,可得打个更复杂的体系比拼。

对外来说,把某款武器的作用吹得太厉害,不管是夸“东风无敌”还是喊“黄貂鱼救世”,都容易让人只看到一方面,变得单一片面。

真正的军力平衡,从来不是靠一个“神器”就能决定的,而是靠整体的战斗力、战略的韧性以及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至于那种说“东风不过是摆设”的话,听听就罢了。到底打起来怎么样,谁都不敢随便去试探一下。

上一篇:14万家务机器人开卖:军事科技民用化的逆袭,战场后勤将迎来革命?
下一篇:美银证券报告揭示寿险利润狂飙秘诀!百亿增长背后藏哪些投资机遇?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