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把零食包装上的小字当成热搜话题?
最近在四川岳池县齐福镇,市场监管队伍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像追星粉丝盯偶像行程那样,上街核对每一包食品的标签和保质期,检查散装食品的储存条件,连货架后面的仓库也不放过。
图源:岳池县市场监管局。
场面有点“严肃又温柔”,摊主一边配合,一边抱怨成本压力,一边又松了口气,因为问题被及时发现能避免更麻烦的后果。
行动并非临时演出,而是把常态监管和专项检查结合起来的“长跑赛”。
镇里以村(社区)为单元,逐家摸清食品经营主体和乡厨的底数,建立档案登记地址、从业人数、联系电话,和经营者签订承诺书,并明确了包联责任人。
这套做法像是把散落的线头收拢成有力的网,方便下一步精准施策。
针对学校食堂,监管人员会重点查看食品留样和餐具消毒流程;对超市和生鲜店,抽查强调保质期与临期下架;针对频繁出现的问题,比如生鲜储存不当、从业人员健康证过期,开展专项“对症下药”的检查,直到整改闭环为止。
把监管做成教育和服务并重的工作,是齐福镇的一大亮点。
村民大会、微信群、宣传册成为普及食品安全常识的渠道;上门培训把食品验收、烹饪流程和消毒标准传到了经营者手里。
一次外卖小哥的闲聊中,邻居阿姨用四川话感慨道:“这下安心些了,饭面子也有保障。”一个细节显示出监管的温度: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督促商家及时下架,而非简单罚款回收,体现出治理里的柔性力量。
当然,有不同声音。
有人提出,频繁检查会给小店带来负担:货品被下架、临期食品处理成本高,会压缩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这个反对观点有现实基础。
要让监管既严格又不伤害生计,就需要配套支持:比如建立临期食品处理补贴、设立统一冷链设施、开展更务实的培训,或允许短期“整改缓冲期”。
把监管变成“帮商减少风险”的合作者,能把抗拒转为配合,把合规转为竞争力。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类基层举措对整体食品安全生态有连带效应。
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让应急追溯更快,门店自查意识提升后,违法成本自然上升,消费者信任逐步恢复。
应对方式也能从单点突击转向数据驱动的常态监管,省得每次发现问题都像打补丁那样被动。
专家建议引入常态化抽检数据和群众举报联动机制,形成“群众发现—执法核查—培训整改”的闭环,能提升效率与覆盖面。
这场看似平凡的地面行动其实藏着不少智慧:监督有硬度,宣传有温度,整改有条理。
对商户来说,合规更多是保护生意的长期利益而非眼前的费用。
至于普通居民,阿姨们的谈资从菜市八卦变成了食品安全聊题,安心感像汤里的一把盐,看不见但味道对了。
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当监管队伍像粉丝追星那样认真对待食品标签,大家的吃饭安全便多了一层保障。
读到这里,不妨说说你的想法:该怎样在严格监管与小微经营活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作者:胡建忠 徐瑜 记者程伯全 编辑:王远静 校对:袁梦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