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正大天晴启动CD20/CD3双抗TQB2825 注射液针对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R/R FL)的III期临床试验,面向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失败的R/R FL受试者。
图源: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
在2025年EHA大会上,正大天晴首次公布了TQB2825用于R/R FL的I期临床数据:
截至2024年11月26日,研究入组41例R/R FL患者(50mg剂量组为27例),数据显示:34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71%,完全缓解(CR)率达53%;50mg剂量组疗效可评估的20例患者,ORR高达80%,CR率高达60%。
TQB2825,正在成为正大天晴的又一柄“尚方宝剑”,助其一举劈开淋巴瘤本土TCE的冰河!
01
谁将率先叩开CD20/CD3本土TCE的大门?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包含数十种复杂亚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淋巴瘤的90%,B细胞淋巴瘤又占NHL的85%以上,TQB2825针对的就是包括R/R FL在内B细胞NHL的治疗。
百余年来,随着病理机制的探明和治疗方案的推陈出新,淋巴瘤已成为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化疗、抗CD20单抗,到ADC、BTK抑制剂、CAR-T疗法,高细分度的市场和逐渐延长的患者生存期,都催促着行业不断给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022年,罗氏开发的“first-in-class”CD20/CD3 T细胞衔接双抗莫妥珠单抗获得首批,用于治疗R/R FL成人患者,将CD20/CD3双抗疗法带入淋巴瘤市场的聚光灯下。
作为一种无化疗、现货型(off-the-shelf)的新免疫治疗选择,CD20/CD3双抗能够迅速投入临床使用,通过同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抗原(B细胞上的CD20)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T细胞上的CD3),来介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
图源:抗体圈
不同于莫妥珠单抗的1:1经典结构,TQB2825采用独特的2:1不对称结构设计,即每个双抗分子拥有两个结合CD20的臂和一个结合CD3的臂。
一方面,TQB2825能通过高CD20亲和力,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过适度平衡CD3的亲和力,避免T细胞过度兴奋,从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风险。也就是说,TQB2825的设计兼顾了效用性和安全性。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四款CD20/CD3双抗相继获批上市,但在中国,同类本土双抗产品尚无一获得批准,仍是一片冰河。冰河之下,支流涌动,包括正大天晴在内的诸多药企,正在你追我赶地寻机破冰而出。
除了TQB2825,目前国内药企进展较快的管线还包括康诺亚生物/诺诚健华的CM355、爱思迈的EX103、嘉和生物的GB261和君实生物的JS203,前三者均处在II期临床试验阶段,JS203预计2026年进入关键临床。
目前来看,正大天晴跑在了前列,至于谁能突出重围,真正叩开CD20/CD3本土TCE的大门,我们拭目以待……
02
跳出仿制的舒适圈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老牌药企,正大天晴见证也亲历了本土药企从跟随模仿到革新创造的角色转变。
1969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创立,正大天晴的历史,由此开启。1988年,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一个肝病药物强力宁上市,并将核心战略聚焦于肝病领域。
本世纪初,正大天晴又确立了“向抗肿瘤、呼吸、内分泌等领域拓展”的新方向。以肝病药物为起点,历经数十年的深耕,正大天晴在国内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化基础和商业化能力。
图源:正大天晴官网
时间来到2018年,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NSCLC,并迅速成为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的明星产品,累计销售额早已突破200亿。这是“首仿之王”改弦易张的突破性时刻。
2015-2020年是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的蓬勃时刻,仿制药的黄昏将逝,创新药的黎明已至。时代风起云涌,企业顺势而为,正大天晴在关键时刻,赶上了变革转型的黄金节点。
今年8月18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开中期业绩,2025年上半年营收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101.1%。创新药研发费用占比78%,充足的投入亦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长,创新产品收入及占比快速攀升,收入78亿元,占比已达44.4%。
作为旗下最大子公司,正大天晴持续深入创新研发,目前在研项目148项,其中创新药80项,化学仿制药52项,生物类似药16项。在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MASH、COPD等领域都有创新管线的深度布局:
·肺癌领域,深耕EGFR阳性肺癌千亿赛道,TQB2922(EGFR/cMet双抗)即将启动二线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III期临床。
·乳腺癌领域,TQB3616(CDK2/4/6抑制剂)有望成为HR+/HER2-乳腺癌的BIC疗法。
·呼吸/感染领域,潜在BIC产品TQC3721(PDE3/4抑制剂)已纳入突破性疗法,聚焦全球5亿、中国1亿慢阻肺患者。
老牌药企想要跳出舒适圈转型求变,总是不免要经历一段撕裂的“阵痛期”,但坚定的战略转向、锐利的市场眼光和多年沉淀的抗风险能力,让正大天晴走出了一条相对稳健顺滑的转型之路,堪称行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