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袖中虎:华东老八师的攻坚传奇

admin 2025-11-24 20:10 产品展示 103

陈毅袖中小虎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65师,其前身乃华东战场上我军声名显赫的劲旅。老8师1945年8月,山东解放军第8师正式成立,其根基源自鲁南军区的主力部队,包括第3团、第5团以及2分区的三个基干营,这些部队分别被编为第22团、第23团和第24团。该师的机关是由鲁南军区机关抽调部分人员组建而成,师长兼政委为王麓水,副师长为何以祥。同年10月,8师被纳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的指挥体系。1946年1月,部队更名为山东野战军第8师,师长由何以祥担任,政委为丁秋生。至1947年2月,该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继续管辖第22团、第23团和第24团,师长为王吉文,政委为王六生。1948年2月,第3纵队的第7师被撤销,其所属的第21团并入8师的编制,此时8师下辖四个团。到了1949年2月,8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5师,下辖第193团、第194团和第195团,师长为陈士法,政委仍为王六生,原第24团则被调离。

8师21团,其前身系抗战时期活跃于徐州东北地区的运河支队。1945年8月,该部被改编为山东警备第9旅的18团。同年10月,参与组建鲁南军区第10师,并更名为第30团。翌年3月,随师部调归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此时又更名为7师21团。1948年2月,7师被撤销,21团则并入8师,但番号保持不变。至1949年2月,21团的番号变更为65师193团。

陈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8师22团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可追溯至1940年春季,当时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第1、第2团。到了1941年6月,这两支队伍合并,组成了山东纵队第1旅的第3团。翌年年初,蒙南支队亦加入了该团。随后,在同年8月,该团更名为115师教导第1旅的第3团。1943年4月,第3团被调至鲁南军区,纳入其编制之下。到了1945年8月,该团正式编入8师,成为22团。到了1949年2月,其番号再次变更,成为65师第194团。22团基础扎实,素质过硬,在抗战时期便是鲁南军区的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期间,该团作为军、师的主力,擅长攻坚,历经无数大战。期间,涌现出了“立训文选排”、“人民英雄连”以及马立训、曹文选、林茂成等众多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

8师23团的前身,系鲁南地区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人民武装力量。该武装成立于1938年3月,命名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并于1939年9月更名为八路军苏鲁支队。翌年2月,该支队纳入八路军115师的编制,同年4月,115师特务团的两个红军连队并入苏鲁支队,至11月,支队正式更名为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5团。1941年8月,峄县支队、边联支队与5团实现了合并。1943年4月,5团被调至鲁南军区。至1945年8月,该团被编入8师,成为23团。次年2月,团番号变更为65师195团。23团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战斗力强劲,与3团并称鲁南地区两大主力团。在解放战争期间,该团攻城掠地,表现卓越,成为军、师的主力部队,涌现出了“洛阳营”、“率先突进枣庄的第一连”、“许昌连”,以及张明、陈金合、安保全等众多著名的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

首任师长兼政委:王麓水。

8师24团,其前身系活跃于津浦铁路沿线及微山湖、兖济地区的铁道支队、黄河支队以及兖济游击支队。1944年9月,这些支队合并改编,成立了2分区基干团。翌年8月,该团正式编入8师,更名为24团。至1949年2月,该团又被调拨至新成立的22军64师,改编为第190团。该团历史上赫赫有名,备受赞誉。铁道游击队该成分战斗力卓越,于8师编制中屡建奇功。“郭继胜连”已成为该团的一面鲜明旗帜。

第八师,作为华东野战军中独具特色的部队,其编制中包含了115师的老红军连队,因擅长攻坚而声名远扬于华东地区。自编成伊始,该师便以干部素质过硬、兵员基础扎实、战斗作风勇猛著称,装备精良,实力雄厚。全师拥有超过一万一千名指战员,堪称山东我军的主力先锋。在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第八师连续执行了对敌伪的出击任务和鲁南地区的保卫任务,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表现尤为突出,享有“陈毅将军袖筒里的小老虎”的美誉。这美誉源于第八师与陈毅将军的深厚情谊,他们时刻相伴,不离左右。每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陈毅将军只需轻轻抖动袖子,这只“小老虎”便会跃然而出。

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岁月里,我军8师英勇无畏,英勇作战,成为华东战场上的佼佼者。该师先后参与了峄县、邹县、滕县、泗县、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一系列激战,屡次承担起主攻的重任。在战斗中,8师共歼灭敌人14万6千余人,为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喋血滕县

1945年11月,津浦铁路沿线于鲁南地区,我军已基本掌控其大部分,唯有中段之滕县城及数个火车站,仍为日、伪、顽联合军队所盘踞。八师及所属兄弟部队肩负重任,旨在将这些大小据点一一清除,确保鲁南地区之安宁。

11月25日,我8师全力进攻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驻守官桥一带的暂编第2师(亦称独立挺进第1纵队)。官桥地处津浦铁路线上,是临城与滕县之间的交通要冲。在师长兼政委王麓水的英明指挥下,8师各团与敌军激战至27日清晨,成功攻克孟家仓、官桥,共歼敌1000余人。同时,驻守官桥、石磨庄两车站的日军300余人也迫于压力投降。8师利用在官桥缴获的2门山炮和1门机关炮,组建了首个炮兵连,这标志着8师炮兵力量的起步,并在后续的滕县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官桥、孟家仓之战过后,第八师集结于滕县周边,一方面围困县城,另一方面进行战场休整并部署攻城作战。守卫滕县的是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前线指挥所及其下辖的暂编第1旅三个团、保安第2师三个团,以及特务营、炮兵营和吴化文部留守处等,总兵力约9000余人。该城内外构筑的防御工事坚固,日寇曾精心打造,碉堡密布。经过对敌方工事和火力点的细致观察,王麓水司令员决定采取炮击与爆破相结合的战术,首先用官桥之战中缴获的山炮摧毁城门楼,随后配合炸药爆破,一举攻破滕县东门。

12月12日之夜,在兄弟部队的协同支援下,第八师的各团部队对滕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其中,二十二团率先突破东关防线,经过一番激战,敌军主力被尽数歼灭,残余敌军溃退入城内。随后,该团第一营成功占领了攻城的关键阵地。紧接着,二十三团和二十四团也依次肃清了西关与北关的敌军(南关已被封锁)。

13日下午5时,第八师正式拉开了攻城战的序幕,开始了炮火攻击。这支成立仅十余天的师属炮兵连接到了炮击东门的任务。由于缺乏马匹和鞍具,他们向当地居民借来了四辆牛车,将两门山炮和弹药运至距离东门200米处的阵地。由于指战员们不熟悉瞄准器材的使用,他们便采用直接对准炮膛的方式,连续发射了25发炮弹,全部精准命中东门附近的炮楼和碉堡,为步兵的爆破突击行动清除了障碍。尽管城内的守敌集中火力进行反击,但这并未影响第八师炮兵连神勇的连续轰击。

1945年11月27日,于官桥车站北侧的孙岗地区,八路军第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春对前来投降的日军发表了训话。

22团1营1连借助我军炮火之力,于18时连续发动三次爆破,成功炸开东门。18时20分,突击排勇猛向东门发起冲锋,面对顽敌的猛烈抵抗,正副排长英勇牺牲。在此危急关头,战斗英雄高满城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担任排长,指挥全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东门,并迅速占领制高点,连续击退敌人三次反扑,确保主力部队顺利入城。19时,22团控制了东门的大部分城墙。该团3营沿城墙向北推进,1营向南扩张,2营与从师部调来的增援部队23团2营一同沿大街向西发起攻击。我突击部队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愈战愈勇,至23时,成功歼灭北门守敌。24团趁机突入城内,与主力部队合力冲击西门。在内外夹击下,西门守军缴械投降。22团1营于24时逼近南门,仅用5分钟便解决守敌。在两翼部队沿城墙进攻的同时,顺大街向西突击的两个营正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守敌龟缩于沿街两侧的地堡和院落中,以轻、重机枪编织成交叉火力网,严密封锁所有通道。我军则采取一部正面佯攻以吸引敌人火力,主力部队分两路向两侧穿插,逐个击破每个院落中的敌人。经过激烈战斗,敌军各防御要点和炮兵阵地均被我军控制,守敌主力被歼,残部退至城西南角。我军全力逼近敌军,将其包围,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暂1旅旅长李华于14日凌晨2时,率部3000余人投降。4时,全城战斗宣告结束,滕县最终获得解放。此次战斗,8师伤亡近400人,击毙敌保2师师长赵毅轩以下1900余人,俘虏7000余人,另俘获日军100余人,缴获山炮6门及大量武器弹药。19集团军副总司令徐良趁机攀城逃脱。

“麓水同志以勇猛善战、爱护士兵与民众而著称,因此,其牺牲之际,闻者无不泪下,堪称模范党员。”为缅怀王麓水烈士,滕县一度更名为麓水县。8师政治部主办的《前线通讯》也更名为《麓水报》。

泗县折戟

1946年7月,陈毅将军率领山野主力第二纵队、第七师、第八师挺进淮北,同时指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对侵犯淮北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展开猛烈反击。月底,朝阳集战役爆发,我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极大地震慑了进犯淮北的左路和中路国民党军,迫使其退缩并固守阵地。然而,桂系第七军右翼部队依旧我行我素,持续向东进犯。至7月30日,该部已相继占领了泗县、五河等地,其两个师分别在泗县、灵壁一线以及五河、固镇、蚌埠等广阔地域展开部署。

陈毅果断作出决策,放弃原计划对左路敌军的攻击,转而先集中力量攻击孤立无援的泗县敌第7军172师,紧接着乘胜追击津浦路沿线敌军。随即发布命令,由山野8师和华中野9纵共同组成主力,分别以3个团兵力猛攻泗县,而山野2纵和7师则负责应对增援,并切断泗县与灵壁国军之间的联系。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倾盆,河水泛滥,给部队的行进,尤其是炮兵的机动带来了极大困难,炸药也因潮湿而失效。30日,各部队在雨中急行军,向集结地进发。

泗县,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其城墙坚不可摧,四座城楼之上高耸着碉堡,城墙之外环绕着深广的护城河,河宽水深,深达丈余。近日连绵的大雨使得城内外皆成泽国,唯有北门外的石桥勉强可行。驻守此地的敌军为桂系起家的172师,该师擅长据点防御与交叉火网的构筑,步兵与炮兵协同默契,指挥调度灵活。军官们拥有丰富的军龄,指挥能力出众,作战经验丰富。士兵多为服役五年以上的老兵,战术技术熟练,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在政治立场上,该师异常顽固,口号“宁死不屈,誓不投降”响彻云霄。当时城内驻有172师师部、山炮营以及515团两个营和516团全体,总人数大约在6000人左右。在我军对泗县进行包围运动时,该师已提前得到消息,并做好了坚决抵抗的准备。

8月7日之夜,山野第八师、第二纵队第十团以及华中野战第九纵队等部队,分别从北、西、东三个方向对泗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面对守敌第172师师长朱乃瑞的严令,部队被要求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同时他还组织了督战队,实施了严厉的连坐制度。经过双方一夜的激战,我军仅第八师攻占了北郊的屏山、姥山,第二纵队第十团占据了西门,其余部分均未能取得进展。8日破晓,第八师再次对北关发起了进攻,经过两个小时的反复冲击,最终攻陷了大小北门。至上午10时,第八师的第二十二团三个营和第二十四团的一个营已全部冲入城内。敌炮兵对我后续部队进行了拦阻射击,并组织兵力对西门和小北门进行了反击。由于洪水的影响,我军火炮无法运抵前线,导致敌人在炮火火力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不久,第八师的预备队无法承受敌炮火的猛烈轰击,被迫后撤,攻入城内的部队与城外的部队失去了联系。

敌师长朱乃瑞趁机指挥部队,以连排规模为基本单位,依托建筑物向我城内部队发起冲锋。敌方飞机亦加入战局,使得战况愈发激烈。经过双方六次激战,直至下午16时,敌军陆续收复了西门及小北门,并围困了我8师22团的2营和24团的1营于小北门内。这两支部队在敌军火力封锁下,试图突围,但伤亡急剧上升。随后,敌军集中炮火,在6架飞机的支援下,分三路向大北门发起猛攻。缺乏炮火支援的8师22团的1营和3营尽管顽强抵抗至黄昏,但仍成功守住大部分阵地,然而伤亡亦极其惨重,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当晚,8师师长何以祥下令23团的2营和3营、24团的3营入城接替22团的1营和3营阵地,并再次组织夜袭。然而,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进展有限,双方陷入僵持,8师在城北的作战陷入了困境。同日,华中野战军9纵对城东的进攻亦遭遇重挫,多次攻击均未能成功,且损失惨重。

9日清晨,敌军再次发起反击,攻势依旧直指大北门。敌军三个攻击梯队对大北门展开了连续的反扑,双方损失惨重。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地面,河水也变成了红色。当晚,敌军成功占领了大北门,切断了8师城内部队的退路。驻守在睢宁葛楼的陈毅听闻此事后,深知事态严重,立即作出决策,下令停止攻击,并派遣华中野9纵一部协助8师撤离战场。各部队在守敌猛烈的炮火中,开始阵前撤退。敌军乘胜追击,气势汹汹,8师在大北门内的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指战员或是被敌军枪弹击中,或是跳入护城河而溺亡。10日拂晓,为了避免敌军两面夹击,我军决定全面撤出泗县及其周边地区。泗县战役结束。

在这场战斗中,我方虽击毙敌军1300多人(战场未完全控制,数据来自敌172师战报),但自身损失亦超过敌军。第8师伤亡人数高达2400多人,其中牺牲者超过500人(据22军军史记载),这成为该师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重败绩。部队士气极度低落,思想陷入混乱。曾经被誉为“陈毅袖筒里的小老虎”的第8师,是否还能重振雄风?师领导迅速对部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泗县的惨痛失败进行了深刻反省。

泗县之战的失利,正如《陈毅传》中所评价的,“这是一次值得指挥官深刻反思的教训。”陈毅对此次败绩深感痛心。10月4日,面对部队面临的困境,陈毅亲自致信8师领导,以战区最高指挥官的身份主动承担责任。他在信中赞誉8师为“优秀的头等兵团”,其纪律严明,备受人民赞誉。陈毅期望8师继续努力,争取更多胜利,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封鼓舞人心的信件极大地激励了8师,全师上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战术技术水平,为后续的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毅还从鲁南1、3分区部队调集了1500人,以及宿迁的300名新战士和抗大1分校的100余名干部加入8师,使这支部队迅速重振旗鼓,恢复了强大的战斗力。

峰山大战显威风

1946年12月,宿北战役的硝烟中,我军英勇奋战,成功歼灭整编第69师等敌军部属,共计2.1万余人。此役不仅树立了歼灭敌军三个半旅的典范,更是山东与华中两大野战军在会师后的首场辉煌胜利,对国民党军意图迅速终结苏北战事的行为造成了沉重打击。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我第8师奋勇攻占峰山高地,夺取制高点,全歼敌主力预3旅,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关键性的胜利基石。

峰山矗立于苏北宿迁的骆马湖之滨,虽海拔仅88.3米,然于广袤的平原之上,其巍峨之势亦颇为显眼,可俯瞰宿北战役的多处战场。南北两侧,分别是嶂山镇与晓店子,此处驻有预3旅的两个团。若峰山失守,预3旅将遭受分割,进而切断敌军整11师与整69师的联系。峰山对敌军而言,犹如命门所在,整69师师长戴子奇对其极为重视。他命令预3旅9团团长率领一个加强营负责守卫,并配备了三门山炮。敌军将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头翻了个遍,精心构筑起复杂而严密的防御体系。

12月13日,我军毅然作出作战部署,命令第8师攻克峰山,全力围剿敌军主力预3旅。陈毅将军期望第8师能够重振昔日雄风,再现一年多前在津浦路上一举摧毁敌人的壮举,一展雄威,实现根本性的扭转。至15日黄昏,我军全面发起进攻。第8师以第23团为先锋主攻峰山,第24团协助夹击,第22团作为预备力量随时待命。

夜幕低垂,当指针指向23时,攻击部队抵达峰山之麓。彼时,敌军已围绕峰山点燃了数堆烈焰熊熊的烽火。熊熊火光背后,是密布的鹿砦和交错如网的铁丝。我军23团1营1连,作为突击连,英勇的战斗英雄宋作秋在机枪班长许升堂的掩护下,接连投掷两包炸药,成功炸毁铁丝网和鹿砦。9班班长马华山与7班班长刘清香率队同步突破,于敌军战壕中与顽强抵抗之敌展开激战。战士陈德英以刺刀勇猛地连续击倒四名反扑之敌,1连迅速占领了阵地。与此同时,3连连长轩广盛亦率领部下奋勇冲上前线。敌军以山炮乱轰山脚,凭借高地之利,机枪与步枪向下倾泻火力,山坡之上无处可藏,众多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倒下。1营副教导员张明带领队伍继续冲锋,却受阻于鹿砦与壕沟,炸药已尽,战士们毅然跳入战壕,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连续三次发起冲击,却均未能攻克峰顶。副营长张兴常在战斗中负伤,被紧急抬离战场。

自第四次攻势发起,一营营长张先军与副教导员张明亲临前线,动员剩余的40余名士兵,编成四个精锐班组。张先军亲自指挥,将一班交予三连连长轩广盛,令其继续正面强攻,牵制敌方兵力;而三班则由张明指挥,采取迂回战术,从东南方向发动突袭。张明率领的突击部队,面对敌人猛烈火力的压制,勇往直前,穿越鹿砦、铁丝网,跃入外壕,利用人体搭梯攀爬沟崖,成功占领山顶小围寨。与此同时,战斗英雄郭继胜带领的二十四团一连亦在西北方向击溃了敌军,迅猛发起攻击。两路部队协同作战,如摧枯拉朽,迅速将残余敌军全数剿灭。至16日黎明,成功占领峰山之巅。八师夺得峰山,击毙俘虏敌方团长以下700余人,掌握了战场的制高点,令国民党军阵脚大乱。

8师宿北战役缴获火炮。

16日,我第8师派出第24团第3营与第23团第2营一部,坚守峰山阵地。面对敌第60旅与预第3旅两个团的倾力进攻,并在飞机的支援下猛烈冲击,我部士兵顽强抵抗,于一天之内成功击退了敌方的三次大规模反攻。当晚,第22团成功攻克了峰山脚下的嶂山镇,迫使敌第9团残余部队逃窜至晓店子。尽管未能捕获敌军主力,但第8师师长何以祥却喜出望外,敌预第3旅的部队被挤在一起,反而便于我军进行“围歼”。在此期间,我军各部队继续向敌军纵深穿插,至17日,成功对整69师形成了合围,并切断了其与整11师的联络。

17日晚上20时,我8师对晓店子敌预3旅发起了全面攻势。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主攻的22团1营不到5分钟便在西南角成功突破。紧接着,2营也从西北角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何以祥师长随即命令二梯队的22团3营和师特务营迅速从突破口跟进,连续击退敌军的两次反扑,并开始向纵深推进。激烈的巷战持续至深夜,预3旅终因支撑不住而溃败,残部向南突围,却被三台山的24团成功截住。最终,晓店子之战以8师的辉煌胜利告终,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其中包括36门不同口径的火炮。

在宿北战役中,我军8师凭借三个团的英勇奋战,一举击败了敌军预3旅的主力,共歼敌6000余人,战果丰硕,再次展现了主力的雄壮风采,为战役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洛阳战役创“洛阳营”

1948年三月,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的第三、第八纵队,以及陈赓指挥的第四、第九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计二十八团,共同发起了针对洛阳的战役。洛阳,这座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地理位置优越,扼守着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道,是陇海铁路中段的关键城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美军的顾问指导下,国民党军在洛阳构筑了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自诩为“金城汤池”。防守洛阳的是由邱行湘师长率领的青年军第二零六师,该师装备美械,思想僵化,态度顽固。

在制定的前期作战计划中,我们部署了第三纵队从东部及北部对洛阳实施包围攻势;第四纵队则从西部及南部对城池发动攻击,其余部队则负责截击援军。具体而言,第三纵队第八师负责主攻洛阳的东门和东北门,而第九师则承担起主攻北门的重任。

陈士榘与陈赓在洛阳战役前线。

3月9日,我军攻城部队在成功攻克龙门、火车站等关键据点之后,未待周边的敌军彻底肃清,便立即发起了对洛阳四关的猛攻。8师师长王吉文与政委王六生巧妙指挥,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东关。原本敌军计划通过焚烧东关民居、埋设地雷、炸毁护城河上的桥梁等手段,企图使我军难以接近并攻克城池,但这一图谋最终化为泡影。次日,9师也顺利占领了北关。

3月11日,陈唐兵团与陈赓集团达成共识,决定在黄昏时分对洛阳城发动全面攻击。在战前部署中,8师明确23团负责主攻东门,24团作为后续梯队;22团从东北门发起进攻,21团作为二梯队。作为主攻力量的23团,以战斗力最为强劲、拥有红军背景的1营担任突击营,2营和3营紧随其后。此外,组织了由两门山炮、两门战防炮以及23团所属步兵炮两门、迫击炮八门、60炮十八门组成的强大火力支援队,负责对1营进行近距离火力掩护。

1营营长张明毅然决然地站在师长王吉文面前,领受了那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东门,作为国军守卫的重地,其工事既坚固又错综复杂。1营经过深入的敌情调研,广泛开展了军事民主讨论,对攻击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研讨,并通过反复的爆破演练,对攻克东门充满了信心。

张明营长带伤指挥突击。

11日夜晚19时,我军全面发起攻城战。师长王吉文和政治部主任刘春亲临东门的最前沿阵地。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张明率领一营通过持续的爆破和突击,成功摧毁了12道工事障碍,并炸开了两道城门。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他们率先攻入了东门。面对国民党守军的猛烈炮火反击,张明即便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全营官兵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守军的多次反扑,稳固了突破口,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开辟了道路。

◆攻破洛阳城防。

12日凌晨2时,在8师师部的批准下,23团团长石一宸与政委王良恩下令2、3营投入激战,旨在巩固并扩大战果。此时,敌军集中火力向东门猛烈轰击,并持续进行反冲锋,意图封闭这一突破口。鉴于西门、南门、北门以及东北门尚未被攻克,23团若从东门突入,面临被敌军围歼或击退的风险,一旦如此,先前取得的战果将付诸东流。面对此困境,3纵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以及8师师长王吉文和政委王六生迅速作出决策,命令8师负责东门突击的二梯队24团火速加入战斗,并将尚未突破东北门的22团、21团调至东门,共同向纵深和两侧发起攻势。紧接着,又将原计划从北门进攻的9师25团和27团调至东门,继续向市中心推进。至此,3纵共有6个团从东门涌入,参与城区的战斗。当日午后,陈赓指挥的4纵从南门、西门突入城内。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勇猛穿插,逐街逐巷与敌军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敌206师师长邱行湘率领余部5000余人退守至洛阳中学小圩子核心据点,固守待援。夜幕降临,大雨倾盆,部队暂停了进攻。

张明领洛阳营锦旗。

在13日的夜晚,第三纵队第八师的第二十二团以及第九师的第二十团发起了对小圩子核心据点的进攻,尽管两次使用七包炸药进行爆破,但均未能取得成功。到了14日,敌人的援军逐渐逼近,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当天下午五点,第八师的第二十二团与第四纵队的第十旅采取了相互支援的突袭战术,旨在消灭小圩子之敌。在总攻开始之前,我军调集了野炮、榴弹炮、山炮和战防炮等共计110门火炮,对小圩子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突击队随即发起了勇猛的冲锋,其中第二十二团的第三连率先突破防线,第七连和第八连紧随其后,但在遭遇敌方的“勇敢队”顽强抵抗后,进攻速度变得缓慢。师长王吉文果断下令,命令第二十四团的第一个营队投入战斗,连续击退了“勇敢队”的多次反攻。经过激战至晚上十点,我军最终全歼了核心阵地的守敌,标志着洛阳战役的胜利落下帷幕。

战事结束之际,鉴于3纵8师23团1营在激战中率先攻破洛阳东门,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特此授予该营“洛阳营”的崇高荣誉。营长张明亦荣获甲等战斗英雄称号。自那时起,“洛阳营”便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声名远扬,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英雄模范单位。他们“勇猛攻坚、冲锋在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将士。

舟山守卫者

自洛阳战役取得胜利后,8师陆续投身于开封、济南、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济南战役中,8师师长王吉文英勇捐躯。而在淮海战役中,8师的“洛阳营”与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的“襄阳登城第一营”携手,成功摧毁了敌人的王牌部队“威武团”。到了1949年2月,8师经过整编,被纳入第三野战军第22军,更名为65师,其下辖的第21、22、23团也依次更名为第193、194、195团。

1949年四月末,我65师伴随第22军挺进浙江。五月份,我们继续向浙东地区推进,成功解放了宁波。七月,我们参与了宁(海)象(山)战役,击溃了敌87军660团及交警部队的一部分,共计一千余人,从而解放了象山县城。翌年5月中旬,65师再度随第22军开赴舟山群岛,将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定海城的高地。

22军解放舟山群岛,召开庆祝大会。

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群岛,岛屿密布,犹如星辰点点,被誉为“千岛之乡”。群岛坐落在长江、钱塘江、甬江交汇入海口的海域,是浙江东海的门户,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历来被视为军事设防的要点。1953年4月,65师成立了炮兵第345团。到了1958年4月,22军与守备14旅合并,成立了舟嵊要塞区(军级单位),65师及其下属的第194团、第195团被改编为定海守备区,而第193团和炮兵第345团则分别改编为要塞区教导团和122榴弹炮团。1963年11月,定海守备区被撤销,但在1967年6月得以恢复,然而到了1976年5月,该区再次被撤销。

老八师英名远扬,功勋卓著,其光辉名字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火历程,深刻地塑造着一代代革命新人的精神风貌。数十载春秋,该师官兵秉承和弘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秉持“岛为家、苦为荣”的理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教育训练、战备执勤、国防施工、抢险救灾以及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各项任务,实现了部队建设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汉唐与宋明骑兵对比:后者更缺的不是马匹,而是合格之 “兵”
下一篇:朱德撰文发表,林彪责备主笔雷英夫,毛主席则指出林彪做法不当

热点资讯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