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里随便捉,大佐遍地见,现实想碰他一下,比登天还难?
抗日神剧里经常上演主角一枪干掉几个日本军官的桥段,看着热血沸腾,但翻开真实历史,这种场面压根不可能。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国军队确认击毙的日本大佐只有35人,加上苏联、美军和游击队也才凑到总共78人。
影视作品里的大佐仿佛成了标配道具,在指挥部发怒、在前线送命,好像谁都能碰上一把。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平均一年不到三名大佐阵亡,真正的大佐就是“稀缺品”,比熊猫还罕见。
别小看“大佐”这俩字,日本陆军体系中,这个级别等于我军团长甚至更高,是正式步入高级将领圈子的门槛。要成为大佐,不光学历得过硬,还得有体能,有背景,更要熬到四十岁左右才能混出头。这一路下来,没有点真本事根本走不到这一步。
从士官学校开始淘汰率就摆在那里:进校20%刷下去;毕业生还能考大学,可录取率又低至10%。明治时期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小伙子,被五公里跑、两百米游泳、引体向上的硬指标卡死一大片。不止是学霸,还得身强力壮。从士官学校打拼到陆军大学,再磨几年实战经验,最后才能戴上那枚肩章,说白了,全程都是筛选精英。
很多观众觉得电视剧里杀掉一个大佐轻而易举,其实真刀真枪干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有时候八路伏击一个联队长(一般由大佐担任),至少动用整整一个旅的人马,就算是游击队,也需要全区调兵遣将。而所谓“一支驳壳枪横扫指挥部”的情节,只能说编剧太会写故事了。
黄土岭围歼战让大家记住了阿部规秀被炸死,不过就在雁宿崖,一位叫迁村宪吉的大佐先倒下,中将亲自带兵来报仇,却也栽在中国人的炮火之下。诺门坎大战那天最狠,同一天居然挂掉五个日军大佐,其中伊势高秀直接被苏联炮轰当场毙命。这种密集阵亡基本只属于正规化超级强国作风,要说中国若有苏联那么厚重家底,那些年肯定多收拾不少鬼子头目。
浙江江山1942年夏天爆发激烈争夺,新四军精准迫击炮炸死龟田大佐,对方失去了顶梁柱后彻底乱套,中国伤亡500多人,把对手摁翻了一千余号人,总算守住阵地。这类胜利背后,每次付出的代价都远超普通想象,“打死一个指挥官换半师弟兄”一点儿不夸张。
车桥战役也是经典之一,新四军第一师在芦家滩活捉第60大队“三泽金夫”这个货色。当时他已经浑身是伤,即使抢救还是没挺过去。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唯一一次抓获如此高级别现役敌方人员。如果救回来,无论送延安改造还是公审示众,都够提振全国士气,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战争英雄。不过结果终归遗憾,人走茶凉。
高邮攻坚结束时已近尾声,日本方面拒绝投降,新四包围司令部搞定岩崎大佐,一锅端九百多人,是新四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俘虏记录。“满地走”的剧情永远只存在电视屏幕里,到底哪怕逮住一次都是奇迹般运气和实力叠加产物,不信看看数据自己琢磨吧!
现在一些抗战题材片子为了吸引眼球,各种神乎其神设定轮番上线,把原本严肃残酷的历史变成娱乐消遣工具。一群老兵看到这些画面直皱眉:“你们这是侮辱我们的牺牲。”确实,如果把敌人描绘得跟傻瓜一样,不但偏离事实,也是对为国家流血的人极大的不尊重。本该铭记苦难与勇敢,却给年轻观众灌输了一种“打鬼子很容易”的错觉,有学生竟然觉得荧幕上的鬼子好玩,这就离谱了!
宋方金曾经讲过拍戏必须对历史负责,否则以后没人分清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艺术加工。他的话其实挺扎心,现在社会信息太杂乱,“史”和“剧”早已混淆边界。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将来的民族价值观都会跟着跑偏。在这一点上,多数粉丝心里其实都有杆秤:真正值得敬畏的是每一条鲜活生命,每一次浴血奋战,而不是那些虚构出来的超级英雄镜头剪辑感动瞬间。扭曲越深,对前辈们的不敬就越严重,这话搁谁耳朵里听着都刺耳!
实际上,每个被官方确认剿灭的大佬背后,都藏着无数同袍用命堆出来的机会,没有哪一次成功可以复制粘贴,也没有哪个传奇可以随意复刻。有些事情不是靠台词或者特效撑起来,需要静下心来读读资料,了解那些年代普通士兵经历过什么样子的艰苦卓绝,然后再决定怎么面对今天荧幕里的所谓精彩表演吧!
还有一句不得不说——真正伟大的胜利,从来不会轻松潇洒完成。所有数字、荣誉和名字之间隔着3500万同胞留下来的空白,他们用生命填补出了我们现在能够安心追剧聊天的世界。所以,下回看到“大佬满地走”,最好问问自己现实是不是这么简单?

